分页导航
🏠 返回题库列表
2.刑法题库
共 936 题,第 17 页(每页显示 50 题)
问题 801:下列关于伪造货币犯罪的说法正确的是()
A、伪造货币并出售的,依照伪造货币罪定罪从重处罚
B、伪造货币并运输的,依照伪造货币罪定罪从重处罚
C、购买假币后使用构成犯罪的,依照购买假币罪定罪从重处罚
D、出售假币同时有使用假币行为的,依照出售假币罪定罪从重处罚
确认
答案:A,B,C
解析:(1)《刑法》第171条第3款规定,伪造货币并出售或者运输伪造的货币的,依照伪造货币罪定罪从重处罚。(2)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伪造货币等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第2条第1款规定,行为人购买假币后使用,构成犯罪的,依照《刑法》第171条规定,以购买假币罪定罪,从重处罚。(3)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伪造货币等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第2条第2款规定,行为人出售、运输假币构成犯罪,同时有使用假币行为的,依照《刑法》第171条、第172条的规定,实行数罪并罚。
知识点:伪造货币罪,购买、出售假币罪
问题 802:下列行为不构成使用假币罪的是()。
A、甲用总面额1万元的假币参加赌博
B、银行工作人员甲利用职务上的便利,用伪造的货币换取货币
C、甲在与他人签订经济合同时,为显示自己的经济实力,将总面额20万元的假币冒充真币出示给对方看
D、甲用总面额10万元的假币换取高某的1万元真币
确认
答案:C,B,D
解析:根据《刑法》第171条、172条规定,明知是伪造的货币而使用,数额较大的,以使用假币罪定罪处罚。这里的“使用”既可以合法的方式使用假币,例如持假币去商店购物,也可以是以非法的方式使用假币,例如持假币参与赌博。构成使用假币罪。构成金融工作人员以假币换取货币罪。中甲的行为只是一种炫耀,不构成使用假币。实质是甲出售假币,构成出售假币罪。
知识点:使用假币罪、金融工作人员以假币换取货币罪、出售假币罪—犯罪构成
问题 803:关于假币犯罪,以下说法不正确的是()。
A、王某在白纸外面裹上一层假币冒充5万元假币出卖给张某,张某以2折的价格将假币买回,王某构成出售假币罪
B、赵某购买10万元假币,从中拿出5000元假币用于缴纳罚款,赵某构成购买假币罪和使用假币罪,数罪并罚
C、李某与他人签订经济合同时,为证明自己的履行能力,拿出总面额20万元的假币冒充真币出示给对方看,李某构成使用假币罪
D、刘某用3万元假币冒充真币,以比外汇牌价略低的价格在黑市上兑换4300美元,构成使用假币罪
确认
答案:C,B,A
解析:根据《刑法》第171、172条规定,出售假币必须数额较大才构成犯罪,王某在白纸外面裹了一层假币,冒充假币卖给张某的行为不构成出售假币罪,应构成诈骗罪。赵某购买假币后又使用的,直接以购买假币罪定罪,并从重处罚。李某只是炫耀行为,并未使用,不构成使用假币罪。刘某用3万元假币冒充真币,以比外汇牌价略低的价格在黑市上兑换4300美元,构成使用假币罪。因此三表述错误,正确答案是C,B,A。
知识点:购买假币罪、使用假币罪——犯罪构成
问题 804:关于假币犯罪,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甲伪造货币5000元,构成伪造货币罪
B、乙为他人伪造货币提供版样的,依照伪造货币罪的规定定罪处罚
C、丙购买假币后使用,构成犯罪的,以购买假币罪定罪处罚
D、丁出售假币构成犯罪,同时又使用假币的,以出售、使用假币罪从重处罚
确认
答案:C,A,B
解析:根据《刑法》第170条、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关于公安机关管辖的刑事案件立案追诉标准的规定(二)》第19条及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伪造货币等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第1、2条规定,伪造货币数量在2000元以上的以及为他人伪造货币提供版样的,依照伪造货币罪的规定定罪处罚。此外购买假币后使用,构成犯罪的,以购买假币罪定罪。出售假币构成犯罪,同时又使用假币的,以出售假币罪与使用假币罪数罪并罚。
知识点:伪造货币罪、购买假币罪、出售假币罪——犯罪构成
问题 805:国有公司、企业、事业单位的工作人员利用职务便利,有下列()情形,使国家利益遭受重大损失的,构成为亲友非法牟利罪。
A、将本单位的盈利业务交由自己的亲友进行经营的
B、以明显高于市场的价格向自己的亲友经营管理的单位采购商品的
C、以明显低于市场的价格向自己的亲友经营管理的单位销售商品的
D、向自己的亲友经营管理的单位采购不合格商品的
确认
答案:A,C,B,D
解析:《刑法》第166条对为亲友非法牟利罪作了规定。国有公司、企业、事业单位的工作人员,利用职务便利,有下列情形之一,使国家利益遭受重大损失的,以为亲友非法牟利罪定罪处罚。(一)将本单位的盈利业务交由自己的亲友进行经营的;(二)以明显高于市场的价格向自己的亲友经营管理的单位采购商品或者以明显低于市场的价格向自己的亲友经营管理的单位销售商品的;(三)向自己的亲友经营管理的单位采购不合格商品的。综上,本题正确答案是A,C,B,D。
知识点:为亲友非法牟利罪——犯罪构成
问题 806:依据《刑法》的相关规定,下列行为构成非法经营同类营业罪的是()。
A、甲在某国有建材批发公司里担任董事,为了增加自己的收入,自己又开办一家经营建材的公司。甲利用职务上的便利条件,在短期内获取巨额非法利益
B、乙开了一家电脑网络公司,高薪聘请自己的大学同学周某到其公司任总经理,周某在某国有网络公司担任经理。周某利用该职务上的便利,在半年内为乙开的公司赢利600万元
C、私营企业老板丙在开了一家印刷厂后又开了一家彩印厂,丙在两个企业中均担任厂长职务
D、丁是某国有汽修厂的技术顾问,其利用自身技术自行开办一家汽修厂
确认
答案:A,B
解析:《刑法》第165条对非法经营同类营业罪作了规定。非法经营同类营业罪的构成要件是:(1)主体是特殊主体,只能是国有公司、企业的董事、经理;(2)侵犯的客体是复杂客体,包括国家对国有公司、企业的管理秩序、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正常竞争秩序和国家的经济利益;(3)主观方面表现为故意,而且是直接故意,目的是非法牟利;(4)在客观方面表现为利用职务上的便利,自己经营或者为他人经营与其所任职公司、企业同类的营业,获取非法利益,数额较大。综上,两当选,两表述中的私企老板丙、国有企业技术顾问丁均不符合非法经营同类营业罪的主体要求。因此,本题正确答案是A,B。
知识点:非法经营同类营业罪——犯罪构成
问题 807:关于非法经营同类营业罪中的犯罪主体,下列选项中正确的是()。
A、国有公司、企业的董事
B、国有公司、企业的高级管理人员
C、国有公司、企业的经理
D、国有公司、企业的监事
确认
答案:A,C
解析:《刑法》第165条对非法经营同类营业罪作了规定。非法经营同类营业罪的犯罪主体是特殊主体,只有国有公司、企业的董事、经理才能构成非法经营同类营业罪。
知识点:非法经营同类营业罪——犯罪主体
问题 808:张三是甲有限责任公司业务经理,该公司以批发零售钢材为营业范围。李四因自己的公司急需资金,便找到张三借款,承诺向甲公司支付高于银行利息5个百分点的利息,并另给张三个人好处费。张三见有利可图,即以购买钢材为由,以甲公司的名义向某银行贷款1000万元,贷期半年。张三将贷款按约定的利息标准借与李四,李四给张三10万元的好处费。半年后,李四将借款及利息还给甲公司,张三即向银行归还本息。关于张三、李四行为的定性,下列选项中不正确的是()。
A、张三构成高利转贷罪,李四不构成犯罪
B、张三构成骗取贷款罪,李四不构成犯罪
C、张三构成高利转贷罪、非国家工作人员受贿罪,李四构成对非国家工作人员行贿罪
D、张三构成骗取贷款罪、非国家工作人员受贿罪,李四构成对非国家工作人员行贿罪
确认
答案:B,A,D
解析:《刑法》第163、164条及175条分别对非国家工作人员受贿罪、对非国家工作人员行贿罪、高利转贷罪作了规定。本题中,张三利用职务上的便利,收受李四10万元,为李四牟利的行为构成非国家工作人员受贿罪。同时,李四为谋取不正当利益,给予张三10万元,构成对非国家工作人员行贿罪。另外张三以牟利为目的,违反国家规定,套取银行资金高利转贷给李四的行为构成高利转贷罪。
知识点:非国家工作人员受贿罪、对非国家工作人员行贿罪、高利转贷罪—犯罪构成
问题 809:以下属于《刑法》规定的“假冒他人专利”行为的是()。
A、未经许可,在其制造或者销售的产品、产品的包装上标注他人专利号的
B、未经许可,在广告或者其他宣传材料中使用他人的专利号,使人将所涉及的技术误认为是他人专利技术的
C、未经许可,在合同中使用他人的专利号,使人将合同涉及的技术误认为是他人专利技术的
D、伪造或者变造他人的专利证书、专利文件或者专利申请文件的
确认
答案:B,D,A,C
解析: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办理侵犯知识产权刑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第10条规定,实施下列行为之一的,属于《刑法》第216条规定的“假冒他人专利”的行为:①未经许可,在其制造或者销售的产品、产品的包装上标注他人专利号的;②未经许可,在广告或者其他宣传材料中使用他人的专利号,使人将所涉及的技术误认为是他人专利技术的;③未经许可,在合同中使用他人的专利号,使人将合同涉及的技术误认为是他人专利技术的;④伪造或者变造他人的专利证书、专利文件或者专利申请文件的。
知识点:假冒他人专利行为的认定
问题 810:下列关于商业贿赂刑事案件的规定,说法正确的是()。
A、医疗机构中的国家工作人员,在药品、医疗器械、医用卫生材料等医药产品采购活动中,利用职务上的便利,索取销售方财物,或者非法收受销售方财物,为销售方谋取利益,构成犯罪的,以受贿罪定罪处罚
B、医疗机构中的医务人员,利用开处方的职务便利,以各种名义非法收受药品、医疗器械、医用卫生材料等医药产品销售方财物,为医药产品销售方谋取利益,数额较大的,以非国家工作人员受贿罪定罪处罚
C、依法组建的评标委员会、竞争性谈判采购中谈判小组、询价采购中询价小组的组成人员,在招标、政府采购等事项的评标或者采购活动中,索取他人财物或者非法收受他人财物,为他人谋取利益,数额较大的,以非国家工作人员受贿罪定罪处罚
D、商业贿赂中的财物,既包括金钱和实物,也包括可以用金钱计算数额的财产性利益,如提供房屋装修、含有金额的会员卡、代币卡(券)、旅游费用等
确认
答案:C,A,D,B
解析:根据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办理商业贿赂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意见》第4、6、7条规定,医疗机构中的国家工作人员,在药品、医疗器械、医用卫生材料等医药产品采购活动中,利用职务上的便利,索取销售方财物,或者非法收受销售方财物,为销售方谋取利益,构成犯罪的,依照受贿罪定罪处罚。医疗机构中的医务人员,利用开处方的职务便利,以各种名义非法收受药品、医疗器械、医用卫生材料等医药产品销售方财物,为医药产品销售方谋取利益,数额较大的,依照以非国家工作人员受贿罪定罪处罚。依法组建的评标委员会、竞争性谈判采购中谈判小组、询价采购中询价小组的组成人员,在招标、政府采购等事的评标或者采购活动中,索取他人财物或者非法收受他人财物,为他人谋取利益,数额较大的,依照以非国家工作人员受贿罪定罪处罚。商业贿赂中的财物,既包括金钱和实物,也包括可以用金钱计算数额的财产性利益,如提供房屋装修、含有金额的会员卡、代币卡(券)、旅游费用等。具体数额以实际支付的资费为准。
知识点:非国家人员受贿罪、受贿罪—区别认定
问题 811:公司、企业或者其他单位的工作人员利用职务上的便利实施下列行为,构成非国家工作人员受贿罪的是()。
A、甲为他人谋取利益,索取他人财物数额较大
B、乙为他人谋取利益,非法收受他人财物数额较大
C、丙在经济往来中,利用职务上的便利,违反国家规定,收受回扣数额较大归自己所有
D、国有公司员工丁被委派到非国有公司从事公务活动期间,利用职务便利,收受各种手续费数额较大用于个人消费
确认
答案:B,C,A
解析:根据《刑法》第163条及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关于公安机关管辖的刑事案件立案追诉标准的规定(二)》第10条规定,公司、企业或者其他单位的工作人员利用职务上的便利,索取他人财物或者非法收受他人财物,为他人谋取利益,或者在经济往来中,利用职务上的便利,违反国家规定,收受各种名义的回扣、手续费,归个人所有,数额在五千元以上的,应予立案追诉。此外,国有公司、企业或者其他国有单位中从事公务的人员和国有公司、企业或者其他国有单位委派到非国有公司、企业以及其他单位从事公务的人员有受贿行为的,依照受贿罪定罪处罚。
知识点:非国家工作人员受贿罪——立案追诉标准
问题 812:下列行为构成非国家工作人员受贿罪的是()。
A、国有公司经理甲在一次业务交往中收受对方的回扣数额较大,并未记入账簿
B、某股份有限公司的业务员乙利用掌管经销权之便,在经营中多次收受回扣数额较大,供个人享受
C、丙是在国有资本控股、参股的股份有限公司中从事管理工作的人员,多次索取他人财物,为他人谋取利益
D、丁是私营企业主雇来管理经营的人员,在一次交易中收受了对方较大数额的金钱,便故意将经手的商品以较低的价格出售
确认
答案:B,C,D
解析:《刑法》第163条对非国家工作人员受贿罪作了规定。非国家工作人员受贿罪的犯罪主体是公司、企业或者其他单位的工作人员。公司是指有限责任公司和股份有限公司,不包括国有公司。选不构成非国家工作人员受贿罪。选符合非国家工作人员受贿罪的构成要件,构成非国家工作人员受贿罪。此外,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在国有资本控股、参股的股份有限公司中从事管理工作的人员利用职务便利非法占有本公司财物如何定罪问题的批复》规定,在国有资本控股、参股的股份有限公司中从事管理工作的人员,除受国家机关、国有公司、企业、事业单位委派从事公务的以外,不属于国家工作人员。因此,丙的行为也应认定非国家工作人员受贿罪。
知识点:非国家工作人员受贿罪——犯罪构成
问题 813:在招股说明书中隐瞒事实或者编造重大虚假内容发行股票,下列情形能以欺诈发行股票罪立案追诉的是()。
A、发行数额巨大的
B、伪造国家机关公文、证件的
C、股民、债权人要求清退,无正当理由不予清退的
D、利用募集的资金开设赌场的
确认
答案:D,B,A
解析: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关于公安机关管辖的刑事案件立案追诉标准的规定(二)》第5条规定:在招股说明书、认股书、公司、企业债券募集办法中隐瞒重要事实或者编造重大虚假内容,发行股票或者公司、企业债券,涉嫌下列情形之一的,应予立案追诉:(一)发行数额在五百万元以上的;(二)伪造、变造国家机关公文、有效证明文件或者相关凭证、单据的;(三)利用募集的资金进行违法活动的。据此规定,选正确。根据《公司法》规定,出资人可以转让出资,但无权要求公司退回出资,股份有限公司也无权答应退回股东的出资。
知识点:欺诈发行股票、债券罪——立案追诉标准
问题 814:下列行为中,构成信用卡诈骗罪的有()。
A、张某明知自己的信用卡已经作废,但仍持该卡消费
B、李某使用虚假的身份证骗领信用卡后,用该卡购买裘皮大衣1件
C、赵某在使用信用卡购物时,发现卡内余额不多,遂透支了3万元
D、孙某拾得刘某的信用卡,发现密码就写在卡上,遂以刘某的名义使用该卡消费
确认
答案:A,B,D
解析:根据《刑法》第196条规定,信用卡诈骗罪有以下几种法定的行为方式:①使用伪造的信用卡,或者使用以虚假的身份证明骗领的信用卡的;②使用作废的信用卡的;③冒用他人信用卡的;④恶意透支的。根据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办理妨害信用卡管理刑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第6条规定,“恶意透支”,是指持卡人以非法占有为目的,超过规定限额或者规定期限透支,并且经发卡银行两次催收后超过3个月仍不归还的行为。选张某的行为属于第二种,构成信用卡诈骗罪;选李某的行为属于第一种,构成信用卡诈骗罪;选赵某的行为不属于恶意透支,是正常的透支消费行为,不构成信用卡诈骗罪;选孙某的行为属于第三种,构成信用卡诈骗罪。
知识点:虚假出资罪、抽逃出资罪—立案追诉标准
问题 815:下列属于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中向“社会不特定对象”吸收资金的有()。
A、未向社会公开宣传,在亲友之间吸收资金的
B、未向社会公开宣传,在单位内部吸收资金的
C、未向社会公开宣传,在亲友或单位内部吸收资金,但明知亲友或者单位内部人员向其他不特定对象吸收资金而予以放任的
D、以吸收资金为目的,将社会人员吸收为单位内部人员,并向其吸收资金的
确认
答案:C,D
解析:(1)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非法集资刑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第1条第2款规定:“未向社会公开宣传,在亲友或者单位内部针对特定对象吸收资金的,不属于非法吸收或者变相吸收公众存款。”(2)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关于办理非法集资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意见》第3条规定,在向亲友或者单位内部人员吸收资金的过程中,明知亲友或者单位内部人员向不特定对象吸收资金而予以放任的,或者以吸收资金为目的,将社会人员吸收为单位内部人员,并向其吸收资金的情形不属于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非法集资刑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第1条第2款规定的“针对特定对象吸收资金”的行为,应当认定为向社会公众吸收资金。
知识点: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
问题 816:下列罪名,既要对单位处罚金,同时要求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或其他责任人员承担刑事责任的是()。
A、违规披露信息罪
B、虚假出资罪
C、虚报注册资本罪
D、抽逃出资罪
确认
答案:B,D,C
解析:《刑法》第158条、159条、161条分别对虚报注册资本罪、虚假出资罪、抽逃出资罪及违规披露信息罪作了规定。虚报注册资本罪、虚假出资罪及抽逃出资罪均实行双罚制,既要对单位处罚金,同时要求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或其他责任人员承担刑事责任。而违规披露信息罪只要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或其他责任人员追究刑事责任即可。
知识点:虚报注册资本罪、虚假出资罪、抽逃出资罪、违规披露信息罪—双罚制
问题 817:居住在香港的甲伪造了500万元人民币,偷运至内地卖给事先联系好的乙。下列选项中表述错误的是()。
A、甲构成出售假币罪,乙构成购买假币罪
B、甲构成走私假币罪,乙构成购买假币罪
C、甲构成伪造假币罪,乙构成走私假币罪
D、甲构成伪造假币罪及走私假币罪,乙构成走私假币罪
确认
答案:A,B,C
解析:根据《刑法》第155条及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办理走私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第6条规定,走私伪造的货币,数额在2000元以上不满2万元或者数量在2百张(枚)以上不满2000张(枚)的,可以认定为走私假币罪。第20条规定,直接向走私人非法收购走私进口货物、物品,在内海、领海、界河、界湖运输、收购、贩卖国家禁止进出口物品的,或者没有合法证明,在内海、领海、界河、界湖运输、收购、贩卖国家限制进出口货物、物品,构成犯罪的,应当按照走私货物、物品的种类,分别依照刑法第151条、第152条、第153条、第347条、第350条的规定定罪处罚。
知识点:走私假币罪、伪造假币罪—立案追诉标准
问题 818:关于破坏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罪的认定,下列选项表述正确的是()。
A、甲采用运输方式将大量假币运到国外,应以走私假币罪定罪量刑
B、乙以暴力、胁迫手段强迫他人借贷,情节严重,触犯强迫交易罪
C、丙未经批准,擅自发行、销售彩票,应以非法经营罪定罪处罚
D、丁为项目筹集资金,向亲戚宣称有高息理财产品,以委托理财方式吸收10名亲戚300万元资金,构成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
确认
答案:A,C,B
解析:根据《刑法》第151条的规定,走私伪造的货币的,成立走私假币罪。走私假币罪的客观表现为违反海关法律﹑法规,逃避海关监督管理,非法运输﹑携带﹑邮寄假币进出境的行为。行为人甲采用运输方式将大量假币运到国外,应当以走私假币罪定罪量刑。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强迫借贷行为适用法律问题的批复》规定,以暴力、胁迫手段强迫他人借贷,属于强迫交易罪中规定的“强迫他人提供或者接受服务”,情节严重的,以强迫交易罪追究刑事责任。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办理赌博刑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第6条规定,未经国家批准擅自发行、销售彩票,构成犯罪的,以非法经营罪定罪处罚。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非法集资刑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第1条第2款规定,未向社会公开宣传,在亲友或者单位内部针对特定对象吸收资金的,不属于非法吸收或者变相吸收公众存款。据此可知,向亲戚吸收资金的,因为对象是特定的,不认为是针对不特定公众不构成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
知识点:走私假币罪、强迫交易罪、非法经营罪、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犯罪构成
问题 819:下列情形应当认定为《刑法》规定的生产、销售不符合食品安全标准的食品“足以造成严重食物中毒事故或者其他严重食源性疾病”的是()。
A、含有严重超标的致病性微生物的
B、含有严重超标的农药残留、兽药残留的
C、含有严重超标的重金属的
D、含有严重超标的污染物质的
确认
答案:B,A,C,D
解析:根据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办理危害食品安全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第1条的规定,生产、销售不符合食品安全标准的食品,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当认定为刑法第一百四十三条规定的“足以造成严重食物中毒事故或者其他严重食源性疾病”:(一)含有严重超出标准限量的致病性微生物、农药残留、兽药残留、重金属、污染物质以及其他危害人体健康的物质的。
知识点:生产、销售不符合安全标准的食品罪——构罪认定
问题 820:下列行为中属于生产、销售有毒、有害食品罪的具体表现是()。
A、甲在生产的食品中掺入有毒、有害的非食品原料的
B、乙在销售的食品中掺入有毒、有害的非食品原料的
C、丙明知是掺有有毒、有害非食品原料的食品而销售的
D、丁明知是严重不符合食品安全标准的食品而销售的
确认
答案:A,B,C
解析:根据《刑法》第144条的规定,生产、销售有毒、有害食品罪,客观方面表现为在生产、销售的食品中掺入有毒、有害的非食品原料或者销售明知掺有有毒、有害的非食品原料的食品的行为。选符合上述条文规定,选行为不符合生产、销售有毒有害食品罪的客观表现。
知识点:生产、销售有毒、有害食品罪——行为认定
问题 821:知道或者应当知道他人实施生产、销售伪劣商品犯罪,而为其提供()的,以生产、销售伪劣商品犯罪的共犯论处。
A、发票、证明、许可证件
B、生产、经营场所
C、运输、仓储、保管、邮寄等便利条件
D、制假生产技术
确认
答案:C,B,A,D
解析: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办理生产、销售伪劣商品刑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第9条规定:知道或者应当知道他人实施生产、销售伪劣商品犯罪,而为其提供贷款、资金、账号、发票、证明、许可证件,或者提供生产、经营场所或者运输、仓储、保管、邮寄等便利条件,或者提供制假生产技术的,以生产、销售伪劣商品犯罪的共犯论处。
知识点:生产、销售伪劣产品罪——行为认定
问题 822:以下关于生产、销售伪劣商品犯罪的说法正确的是()。
A、《刑法》中所称假药,是指依照《药品管理法》的规定属于假药和按假药处理的药品、非药品
B、生产、销售假药,足以对人体健康造成严重危害的,涉嫌生产、销售假药罪
C、生产、销售不符合食品安全标准的食品足以造成严重食物中毒事故的,即可构成犯罪
D、在生产、销售的食品中掺入有毒、有害的食品原料的,或者销售明知掺有有毒、有害的食品原料的食品的,涉嫌生产、销售有毒、有害食品罪
确认
答案:C,A
解析:(1)根据《刑法》第141条的规定,生产、销售假药罪为行为犯,有生产、销售假药行为的,即构成犯罪。该条所称假药,是指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品管理法》的规定属于假药和按假药处理的药品、非药品。(2)根据《刑法》第143条的规定,生产、销售不符合食品安全标准的食品罪,以生产、销售不符合食品安全标准的食品,足以造成严重食物中毒事故或者其他严重食源性疾病为构罪要件。(3)根据《刑法》第144条的规定,生产、销售有毒、有害食品罪,以在生产、销售的食品中掺入有毒、有害的非食品原料的,或者销售明知掺有有毒、有害的非食品原料的食品为构罪要求。客观方面掺入的是有毒有害的非食品原料。
知识点:生产、销售伪劣产品罪——行为认定
问题 823:下列情形中以生产、销售伪劣产品罪定罪处罚的有()。
A、个体医生甲擅自销售假药牟利
B、乙以残次、废旧汽车零部件非法拼装汽车,冒充正品,还未销售时即被查获,货值总额达500万元
C、商店经理丙明知是不符合食品安全标准的食品而向他人销售,造成顾客严重食物中毒事故
D、丁企业生产的药品销路不好,因长期积压导致药品变质不能继续使用,但该企业仍将其销售,销售额达150万元,但经鉴定,不足以危害人体健康
确认
答案:D,B
解析:(1)根据《刑法》第141条的规定,甲某的行为构成生产、销售假药罪。(2)根据《刑法》第140条和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办理生产、销售伪劣商品刑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第1条、第2条的规定,乙某以次充好的伪劣产品虽然尚未销售,但货值金额已超过刑法第一百四十条规定的销售金额三倍以上,应以生产、销售伪劣产品罪(未遂)定罪论处。(3)根据《刑法》第143条的规定,丙某的行为构成生产、销售不符合安全标准的食品罪。(4)根据《刑法》第142条的规定,生产、销售劣药的行为,只有对人体健康造成严重危害的,才构成生产、销售劣药罪。丁企业销售的劣药未对人体造成严重危害,但销售金额超过五万,构成生产、销售伪劣产品罪。
知识点:生产、销售伪劣产品罪,生产销售假药罪,生产、销售不符合安全标准的食品罪——行为认定
问题 824:下列行为构成危险驾驶罪的是()。
A、在道路上驾驶机动车追逐竞驶
B、在道路上醉酒驾驶机动车
C、从事校车业务严重超过规定时速行驶
D、从事旅客运输,严重超过额定乘员载客
确认
答案:C,D,B
解析:《刑法修正案(九)》将刑法第133条之一修改为:“在道路上驾驶机动车,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处拘役,并处罚金:(一)追逐竞驶,情节恶劣的;(二)醉酒驾驶机动车的;(三)从事校车业务或者旅客运输,严重超过额定乘员载客,或者严重超过规定时速行驶的;(四)违反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规定运输危险化学品,危及公共安全的。因此符合上述情形,没有情节恶劣,不构成犯罪。
知识点:危险驾驶罪
问题 825:下列关于危险驾驶罪说法错误的是()。
A、张某在道路上飙车,闯红灯时撞死2名行人,构成危险驾驶罪
B、王某醉酒后驾驶机动车,在途中被交警拦下,没有发生事故,不构成犯罪
C、李某驾驶校车严重超过规定时速行驶,构成危险驾驶罪
D、刘某驾车走非机动车道,撞死1名骑自行车的人后逃逸,构成危险驾驶罪
确认
答案:A,D,B
解析:(1)《刑法》第133条规定:违反交通运输管理法规,因而发生重大事故,致人重伤、死亡或者使公私财产遭受重大损失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张某、刘某均构成交通肇事罪说法;(2)《刑法修正案(九)》将刑法第133条之一修改为:在道路上驾驶机动车,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处拘役,并处罚金:(一)追逐竞驶,情节恶劣的;(二)醉酒驾驶机动车的;(三)从事校车业务或者旅客运输,严重超过额定乘员载客,或者严重超过规定时速行驶的;(四)违反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规定运输危险化学品,危及公共安全的。王某已构成危险驾驶罪说法错误,李某构成危险驾驶罪。
知识点:危险驾驶罪
问题 826:下列情形中不构成过失致人死亡罪的是()。
A、赵某未取得驾驶证驾车闯红灯,交通肇事致一死两伤
B、医生钱某在抢救病人过程中,因严重失误致患者死亡
C、孙某将鼠药放在家中桌子上,导致其子误服死亡
D、李某生产、销售假药,致患者多人死亡
确认
答案:A,D,B
解析:(1)《刑法》第133条规定:违反交通运输管理法规,因而发生重大事故,致人重伤、死亡或者使公私财产遭受重大损失的,处3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赵某构成交通肇事罪;(2)《刑法》第335条规定:医务人员由于严重不负责任,造成就诊人死亡或者严重损害就诊人身体健康的,处3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医生的行为属于医疗事故罪;(3)《刑法》第233条规定:过失致人死亡的,处3年以上7年以下有期徒刑;孙某的行为属于过失致人死亡罪;(4)《刑法》第141条规定:生产、销售假药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罚金;对人体健康造成严重危害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致人死亡或者有其他特别严重情节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无期徒刑或者死刑,并处罚金或者没收财产。李某的行为属生产、销售假药罪。
知识点:交通肇事罪
问题 827:吴某(23周岁)酒后驾车行驶,在市区内闯红灯时将过街的妇女郑某撞倒,吴某为了逃避法律追究,将郑某带至郊外遗弃,导致其死亡。吴某()。
A、构成交通肇事罪,致郑某死亡的行为属于“因逃逸致人死亡”的加重结果
B、构成交通肇事罪与故意杀人罪,应数罪并罚
C、对郑某死亡的心理态度是间接故意
D、肇事后遗弃被害人导致死亡,应当按故意杀人罪论处
确认
答案:C,D
解析:(1)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交通肇事刑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第5条规定:“因逃逸致人死亡”,是指行为人在交通肇事后为逃避法律追究而逃跑,致使被害人因得不到救助而死亡的情形。郑某不仅肇事后逃逸,还积极将将被害人带离事故现场后遗弃,不属于“因逃逸致人死亡”;(2)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交通肇事刑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第6条规定:行为人在交通肇事后为逃避法律追究,将被害人带离事故现场后隐藏或者遗弃,致使被害人无法得到救助而死亡或者严重残疾的,应当分别依照刑法第232条、第234条第2款的规定,以故意杀人罪或者故意伤害罪定罪处罚。对吴某直接定故意杀人罪,不需数罪并罚。
知识点:交通肇事罪、故意杀人罪
问题 828:甲在工地干活时窃取雷管100支,春节回家时携带上述雷管在某长途车站准备搭乘长途汽车返乡,因形迹可疑遭到民警盘查,其主动交代了窃取雷管的事实。下列说法正确的有()。
A、甲成立自首
B、甲构成盗窃爆炸物罪和非法携带危险物品危及公共安全罪
C、对甲可以从轻或减轻处罚
D、对甲应实行数罪并罚
确认
答案:B,C,D,A
解析:根据《刑法》第67条,罪行未被发现,仅因行迹可疑被盘问,主动交代犯罪事实的,属于自首,可以从轻或减轻处罚;根据《刑法》第127条,甲构成盗窃爆炸物罪;根据《刑法》第130条,甲非法携带雷管乘坐长途车,构成非法携带危险物品危及公共安全罪,应数罪并罚。
知识点:盗窃爆炸物罪、非法携带危险物质危及公共安全罪
问题 829:警察甲将公务用枪私自送乙玩耍,丙趁乙在人前炫耀枪支时,偷取枪支送交派出所,揭发乙持枪的犯罪事实。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甲私自出借枪支,构成非法出借枪支罪
B、乙非法持有枪支,构成非法持有枪支罪
C、丙构成盗窃枪支罪
D、丙揭发乙持枪的犯罪事实,属于立功
确认
答案:B,A
解析:根据《刑法》第128条,甲为依法配备公务用枪的人员,将枪非法出借给乙把玩,构成非法出借枪支罪;乙违反枪支管理规定,不具有持枪资格而持有枪支构成非法持有枪支罪;根据《刑法》第127条,盗窃枪支须有非法占有的目的,丙偷取枪支送交派出所,揭发乙持枪的犯罪事实,不具有非法占有的目的,不构成盗窃枪支罪,也不涉及立功问题。
知识点:非法出借枪支罪、非法持有枪支罪、盗窃枪支罪
问题 830:甲趁乙不注意,拿走其纸袋,内有人民币200元、“五四”式手枪1把。甲将手枪藏于家中。某日,甲持枪闯入丙家抢得人民币1万元。甲的行为()。
A、构成盗窃罪、非法持有枪支罪和抢劫罪
B、构成抢劫罪和盗窃枪支罪
C、构成非法持有枪支罪和抢劫罪
D、应当数罪并罚
确认
答案:D,C
解析:根据《刑法》第128条、第264条、263条,甲盗窃数额不大,不构成盗窃罪。甲不知纸袋内有手枪,盗得枪支后,不上交,违反枪支管理规定,藏匿枪支,并利用枪支进行抢劫,构成非法持有枪支罪和抢劫罪,应当数罪并罚。
知识点:盗窃罪、非法持有枪支弹药罪、抢劫罪
问题 831:下列关于犯罪认定说法正确的是()。
A、依法配备公务用枪的人员,非法出租、出借枪支的,须造成严重后果,才能构成犯罪
B、依法配置民用枪支的人员,非法出租、出借枪支的,须造成严重后果,才能构成犯罪
C、非法携带枪支或者手榴弹,进入公共场所或者公共交通工具,危及公共安全的,涉嫌非法携带枪支、弹药危及公共安全罪
D、非法携带的弹药、爆炸物在公共场所或者公共交通工具上发生爆炸或者燃烧,危及公共安全,尚未造成严重后果的,涉嫌非法携带弹药、危险物品危及公共安全罪
确认
答案:B,D,C
解析:(1)根据《刑法》第128条第2款、第3款的规定,依法配备公务用枪的人员,只要实施了非法出租、出借枪支的行为,即构成非法出租、出借枪支罪;依法配置民用枪支的人员,实施了非法出租、出借枪支的行为后,还必须造成严重后果,才构成非法出租、出借枪支罪。(2)根据《刑法》第130条和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非法制造、买卖、运输枪支、弹药、爆炸物等刑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2009修正)》(法释[2009]18号)第6条的规定,非法携带枪支、弹药、爆炸物进入公共场所或者公共交通工具,危及公共安全,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属于刑法第一百三十条规定的“情节严重”:(一)携带枪支或者手榴弹的;(四)携带的弹药、爆炸物在公共场所或者公共交通工具上发生爆炸或者燃烧,尚未造成严重后果的。
知识点:非法出租、出借枪支罪;非法携带枪支、弹药危及公共安全罪;非法携带枪支、弹药、管制刀具、危险物品危机公共安全罪——行为认定
问题 832:依法被指定制造枪支的神通枪支制造厂,以非法销售为目的,实施的下列行为中构成违规制造、销售枪支罪的是()。
A、超过限额制造、配售枪支
B、制造无号的枪支
C、制造重号的枪支
D、制造假号的枪支
确认
答案:B,C,D,A
解析:《刑法》第126条规定:依法被指定、确定的枪支制造企业、销售企业,违反枪支管理规定,有下列行为之一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一)以非法销售为目的,超过限额或者不按照规定的品种制造、配售枪支的;(二)以非法销售为目的,制造无号、重号、假号的枪支的。题中神通枪支制造厂四个选中的行为属于《刑法》第126条规定的应当追究刑事责任的行为。
知识点:违规制造、销售枪支罪——行为认定
问题 833:魏某受恐怖活动组织的指派潜入我国进行恐怖活动,先后杀害3人,绑架1人。关于魏某的行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构成参加恐怖组织罪
B、构成故意杀人罪
C、构成绑架罪
D、对魏某实行数罪并罚
确认
答案:D,A,C,B
解析:根据《刑法》第120条第2款。
知识点:参加恐怖活动罪的数罪并罚情形
问题 834:下列可以由单位构成犯罪的有()。
A、帮助恐怖活动罪
B、组织、领导、参加恐怖组织罪
C、走私淫秽物品罪
D、洗钱罪
确认
答案:D,A,C
解析:根据《刑法》第120条之一,可以由单位构成;根据《刑法》第120条,只能由自然人构成;根据《刑法》第152条,可以由单位构成;根据《刑法》第191条,可以由单位构成。
知识点:资助恐怖活动罪、组织、领导、参加恐怖组织罪、走私淫秽物品罪、洗钱罪
问题 835:下列行为中,应当数罪并罚的是()。
A、犯组织、领导、参加恐怖组织罪又实施杀人的
B、犯保险诈骗罪,又故意造成被保险人死亡的
C、犯组织他人偷越国(边)境罪,又杀害被组织人及检查人员的
D、犯走私文物罪,又以暴力方法抗拒走私的
确认
答案:B,D,C,A
解析:根据《刑法》第120条第2款,应当以组织、领导、参加恐怖组织罪和故意杀人罪数罪并罚;根据《刑法》198条,应以保险诈骗罪和故意杀人罪数罪并罚;根据《刑法》第318条,应当以组织他人偷越国(边)境罪和故意杀人罪数罪并罚;根据《刑法》第151条,应当以走私文物罪和妨害公务罪数罪并罚。
知识点:故意杀人罪,组织、领导、参加恐怖组织罪,保险诈骗罪,组织他人偷越国(边)境罪,走私文物罪罪
问题 836:下列构成犯罪的是()。
A、以制作资料、发布信息、当面讲授等方式宣扬恐怖主义、极端主义的
B、明知是宣扬恐怖主义、极端主义的物品、图书、音频视频资料而大量持有,拒不接受检查的
C、在公共场所穿着、佩戴宣扬恐怖主义、极端主义服饰、标志的
D、煽动实施恐怖活动的
确认
答案:D,B,A
解析:(1)《刑法修正案(九)》在刑法第120条之一后增加第120条之三规定,以制作、散发宣扬恐怖主义、极端主义的图书、音频视频资料或者其他物品,或者通过讲授、发布信息等方式宣扬恐怖主义、极端主义的,或者煽动实施恐怖活动的,处5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管制或者剥夺政治权利,并处罚金;因此;(2)《刑法修正案(九)》在刑法第120条之一后增加第120条之五规定,以暴力、胁迫等方式强制他人在公共场所穿着、佩戴宣扬恐怖主义、极端主义服饰、标志的,处3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并处罚金。本人穿着佩戴不构成该罪不选;(3)《刑法修正案(九)》在刑法第120条之一后增加第120条之六规定,明知是宣扬恐怖主义、极端主义的图书、音频视频资料或者其他物品而非法持有,情节严重的,处3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并处或者单处罚金。构成该罪。
知识点:危害公共安全罪
问题 837:以下行为构成犯罪的是()。
A、甲组织多人进行恐怖活动培训
B、乙积极参加恐怖活动培训
C、丙为实施恐怖活动与境外某恐怖活动组织进行联络
D、丁为实施恐怖活动制造爆炸物
确认
答案:A,B,D,C
解析:根据修改后《刑法》第120条之二规定,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处5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或者剥夺政治权利,并处罚金;情节严重的,处五年以上有期徒刑,并处罚金或者没收财产:(一)为实施恐怖活动准备凶器、危险物品或者其他工具的;(二)组织恐怖活动培训或者积极参加恐怖活动培训的;(三)为实施恐怖活动与境外恐怖活动组织或者人员联络的;(四)为实施恐怖活动进行策划或者其他准备的。
知识点:准备实施恐怖活动罪
问题 838:下列不属于犯罪预备情形的是()。
A、为实施恐怖活动准备凶器、危险物品或者其他工具的
B、组织恐怖活动培训或者积极参加恐怖活动培训的
C、为实施恐怖活动与境外恐怖活动组织或者人员联络的
D、为实施恐怖活动进行策划或者其他准备的
确认
答案:A,C,D,B
解析:《刑法修正案(九)》在刑法第120条之一后增加五条,作为第120条之二、第120之三、第120条之四、第120条之五、第120条之六:第120条之二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处5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管制或者剥夺政治权利,并处罚金;情节严重的,处5年以上有期徒刑,并处罚金或者没收财产:(一)为实施恐怖活动准备凶器、危险物品或者其他工具的;(二)组织恐怖活动培训或者积极参加恐怖活动培训的;(三)为实施恐怖活动与境外恐怖活动组织或者人员联络的;(四)为实施恐怖活动进行策划或者其他准备的。有前款行为,同时构成其他犯罪的,依照处罚较重的规定定罪处罚。的情形独立构成犯罪,不属于犯罪预备情形。
知识点:准备实施恐怖活动罪
问题 839:关于恐怖活动犯罪,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甲通过网络发布信息宣传极端主义,构成宣扬极端主义罪
B、乙在集会上号召实施“圣战”,制造针对政府的恐怖袭击,构成煽动实施恐怖活动罪
C、丙搜集了大量宣传极端主义的书籍和音视频资料并放在家中,情节严重,丙不构成犯罪
D、丁明知他人实施恐怖活动犯罪,司法机关向其调查有关情况、收集有关证据,丁拒绝提供,后该恐怖活动造成10人死亡,丁构成拒绝提供恐怖主义犯罪证据罪
确认
答案:A,B,D
解析:《刑法修正案九》在《刑法》第120条之一后增加5条,《刑法》第120条之三规定,以制作、散发宣扬恐怖主义、极端主义的图书、音频视频资料或者其他物品,或者通过讲授、发布信息等方式宣扬恐怖主义、极端主义的,或者煽动实施恐怖活动的,处5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管制或者剥夺政治权利,并处罚金;情节严重的,处5年以上有期徒刑,并处罚金或者没收财产。第120条之六规定,明知是宣扬恐怖主义、极端主义的图书、音频视频资料或者其他物品而非法持有,情节严重的,处3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并处或者单处罚金。《刑法》第311条规定,明知他人有间谍犯罪或者恐怖主义、极端主义犯罪行为,在司法机关向其调查有关情况、收集有关证据时,拒绝提供,情节严重的,处3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丙构成非法持有宣扬极端主义物品罪。
知识点:宣扬恐怖主义、极端主义、煽动实施恐怖活动罪,非法持有宣扬恐怖主义、极端主义物品罪,拒绝提供恐怖主义犯罪证据罪
问题 840:下列行为构成帮助恐怖活动罪的是()。
A、李某为恐怖活动组织筹集经费
B、恐怖分子预谋实施爆炸,张某为其提供制造炸药的材料
C、恐怖活动组织组织培训,王某为其提供培训场地
D、恐怖活动组织准备劫持飞机,孙某派车为其运送人员
确认
答案:A,B,D,C
解析:《刑法修正案九》将《刑法》第120条之一修改为:“资助恐怖活动组织、实施恐怖活动的个人的,或者资助恐怖活动培训的,处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管制或者剥夺政治权利,并处罚金;情节严重的,处五年以上有期徒刑,并处罚金或者没收财产。为恐怖活动组织、实施恐怖活动或者恐怖活动培训招募、运送人员的,依照前款的规定处罚。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洗钱等刑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第5条规定,刑法第120条之一规定的“资助”,是指为恐怖活动组织或者实施恐怖活动的个人筹集、提供经费、物资或者提供场所以及其他物质便利的行为。刑法第120条之一规定的“实施恐怖活动的个人”,包括预谋实施、准备实施和实际实施恐怖活动的个人。
知识点:帮助恐怖活动罪的形式
问题 841:某地野猪猖獗,对庄稼危害严重,本地村民甲为防止自己的庄稼被野猪糟蹋,遂在庄稼地周围架设裸线电网。为防止无辜人员触电,甲在裸线通过的地方设置了警告牌,并告知通电时间为晚7点至早6点,村民乙上山采药,于凌晨5点30分触电身亡。关于甲的行为,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属于过于自信的过失
B、构成过失致人死亡罪
C、构成过失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
D、属于疏忽大意的过失
确认
答案:A,C
解析:根据《刑法》第115条,甲为防止庄稼被野猪糟蹋,遂在庄稼地周围架设裸线电网。为防止无辜人员触电,甲在裸线通过的地方设置了警告牌,并告知通电时间为晚7点至早6点。可见,甲意识到了危险性,采取了一系列保护措施,轻信能够避免电到人,构成过失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
知识点:过失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
问题 842:关于过失爆炸罪与爆炸罪说法错误的是()。
A、过失爆炸罪是过失犯罪,爆炸罪是故意犯罪
B、二者须造成重大损失的严重后果才能构成犯罪
C、二者都要求行为人责任年龄年满16周岁
D、二者在犯罪形态上都存在既遂、未遂
确认
答案:D,B,C
解析:根据《刑法》第114条、115条规定,正确;爆炸罪只要实施爆炸行为足以危害公共安全即可;爆炸罪要求责任年龄年满14周岁就可以负刑事责任;过失爆炸罪不存在未遂。
知识点:过失爆炸罪与爆炸罪界限
问题 843:下列属于过失犯罪的有()。
A、决水罪
B、交通肇事罪
C、危险物品肇事罪
D、重大责任事故罪
确认
答案:C,D,B
解析:根据《刑法》第114条,故意犯罪;根据《刑法》第133条,过失犯罪;根据《刑法》第136条,过失犯罪;根据《刑法》第134条,过失犯罪。
知识点:决水罪、交通肇事罪、危险物品肇事罪、重大责任事故罪的主观要件
问题 844:下列情形构成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的有()。
A、公共场所私设电网致人死亡
B、在人群密集处故意驾车撞人致使多人伤亡
C、制造输入坏血、病毒血致使多名患者染上恶性传染病
D、在公共场所向人群开枪
确认
答案:D,A,B,C
解析:《刑法》第114条规定:放火、决水、爆炸以及投放毒害性、放射性、传染病病原体等物质或者以其他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尚未造成严重后果的,处3年以上10年以下有期徒刑。其他危险方法,是指与放火、决水、爆炸、投毒的危险性相当的、足以危害公共安全的方法,即这种危险方法一经实施就可能造成不特定多数人的伤亡或重大公私财产的毁损。因此,涉及的行为都属于以其他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
知识点: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
问题 845:患有突发传染病或者疑似突发传染病而(),过失造成传染病传播,情节严重,危害公共安全的,依照过失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定罪处罚。
A、拒绝接受检疫
B、拒绝接受强制隔离
C、拒绝接受治疗
D、隐瞒不报
确认
答案:B,A,C
解析: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办理妨害预防、控制突发传染病疫情等灾害的刑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第1条第2款规定:患有突发传染病或者疑似突发传染病而拒绝接受检疫、强制隔离或者治疗,过失造成传染病传播,情节严重,危害公共安全的,依照《刑法》第115条第2款的规定,按照过失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定罪处罚。
知识点:危害公共安全罪
问题 846:甲系我国某军事研究所的一名高级工程师,在出国进修期间接受境外间谍机构任务。回国后多次从计算机中窃取国家核技术秘密送交国外。后被公安机关逮捕。甲的行为构成()。
A、间谍罪
B、非法侵入计算机信息系统罪
C、非法获取国家秘密罪
D、故意泄露国家秘密罪
确认
答案:A,D
解析:(1)《刑法》第110条规定:有下列间谍行为之一,危害国家安全的,处10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无期徒刑;情节较轻的,处3年以上10年以下有期徒刑:(一)参加间谍组织或者接受间谍组织及其代理人的任务的;(二)为敌人指示轰击目标的。甲已构成间谍罪;(2)《刑法》第398条规定:国家机关工作人员违反保守国家秘密法的规定,故意或者过失泄露国家秘密,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情节特别严重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非国家机关工作人员犯前款罪的,依照前款的规定酌情处罚。甲亦构成故意泄露国家秘密罪。
知识点:危害国家安全罪
问题 847:以下关于危害国家安全罪的说法错误的是()。
A、带领人民警察、民兵投敌叛变的,构成叛逃罪
B、武装部队人员、人民警察在境外叛逃,构成投敌叛变罪
C、为敌人指示轰击目标,是间谍罪的行为表现之一
D、掌握国家秘密的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在履行公务期间,擅离职守,叛逃境外的,构成间谍罪
确认
答案:D,A,B
解析:(1)《刑法》第108条规定:投敌叛变的,处3年以上10年以下有期徒刑;情节严重或者带领武装部队人员、人民警察、民兵投敌叛变的,处10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无期徒刑。带领人民警察、民兵投敌叛变的构成投敌叛逃罪而非叛逃罪说法;(2)《刑法》第109条第2款规定:掌握国家秘密的国家工作人员叛逃境外或者在境外叛逃的,依照前款的规定从重处罚。该行为定叛逃罪说法;(3)《刑法》第109条规定: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在履行公务期间,擅离岗位,叛逃境外或者在境外叛逃的,处5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管制或者剥夺政治权利;因私事出境在境外叛逃,不够成本罪说法;(4)《刑法》第110条规定:有下列间谍行为之一,危害国家安全的,处10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无期徒刑;情节较轻的,处3年以上10年以下有期徒刑:(一)参加间谍组织或者接受间谍组织及其代理人的任务的;(二)为敌人指示轰击目标的。
知识点:危害国家安全罪
问题 848:在(),逃避侦查或者审判的,不受追诉期限的限制。
A、人民检察院立案侦查以后
B、公安机关立案侦查以后
C、国家安全机关立案侦查以后
D、人民法院受理案件以后
确认
答案:B,C,D,A
解析:《刑法》第88条规定:在人民检察院、公安机关、国家安全机关立案侦查或者在人民法院受理案件以后,逃避侦查或者审判的,不受追诉期限的限制。
知识点:追诉时效
问题 849:犯罪经过下列()期限不再追诉。
A、法定最高刑为不满5年有期徒刑的,经过5年
B、法定最高刑为5年到10年有期徒刑的,经过10年
C、法定最高刑为10年以上有期徒刑的,经过15年
D、法定最高刑为无期徒刑、死刑的,经过20年
确认
答案:A,C,B,D
解析:《刑法》第87条规定:(一)法定最高刑为不满5年有期徒刑的,经过5年;(二)法定最高刑为5年以上不满10年有期徒刑的,经过10年;(三)法定最高刑为10年以上有期徒刑的,经过15年;(四)法定最高刑为无期徒刑、死刑的,经过20年。如果20年以后认为必须追诉的,须报请最高人民检察院核准。
知识点:追诉时效
问题 850:根据《刑法》关于受刑事处罚人的报告义务的规定,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甲在18周岁时因盗窃罪被人民法院判处有期徒刑1年,甲可以免除报告义务
B、乙在18周岁时因抢劫罪被人民法院判处有期徒刑7年,乙可以免除报告义务
C、丙在19周岁时实施诈骗犯罪,后被判处有期徒刑3年,丙必须如实报告
D、丁在20周岁时实施抢劫犯罪,后被判处有期徒刑10年,其在出国出境时应当如实向有关单位报告
确认
答案:D,B
解析:《刑法》第100条第1款规定,依法受过刑事处罚的人,在入伍、就业的时候,应当如实向有关单位报告自己曾受过刑事处罚,不得隐瞒。《刑法》第100条第2款规定,犯罪的时候不满十八周岁被判处五年有期徒刑以下刑罚的人,免除前款规定的报告义务。
知识点:假释的概念与执行
上一页
下一页
gsc@lyg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