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页导航
🏠 返回题库列表
2.刑法题库
共 936 题,第 13 页(每页显示 50 题)
问题 601:马某与牛某有仇,其误认为对人体无毒的灭虫药可以致人死亡,即趁牛某家无人之际,将药投入牛家水缸中,牛家七口人食用水后,均感到不适,但无大碍。马某的行为构成()。
A、故意杀人罪(未遂)
B、投放危险物质罪(未遂)
C、投放危险物质罪(既遂)
D、故意伤害罪
确认
答案:A
解析:《刑法》第23条规定:已经着手实行犯罪,由于犯罪分子意志以外的原因而未得逞的,是犯罪未遂。马某的行为属未遂,同时投毒行为构成故意杀人罪。.
知识点:故意杀人罪、犯罪未遂的概念
问题 602:刘某欲杀死与其有矛盾的李某,用菜刀对其头部砍击数下,李某倒地后,刘某以为李某已死,便迅速逃离。李某被送到医院进行抢救,因医院医疗设备落后,李某经抢救无效死亡。刘某的行为构成()。
A、故意杀人罪(未遂)
B、故意伤害罪
C、故意杀人罪(既遂)
D、过失致人死亡罪
确认
答案:C
解析:《刑法》第23条规定:已经着手实行犯罪,由于犯罪分子意志以外的原因而未得逞的,是犯罪未遂。刘某杀人目的已实现,已经既遂。
知识点:犯罪未遂的概念,故意杀人罪
问题 603:甲欲开枪杀乙,射击的结果却是导致乙重伤,同时导致乙身边的丙死亡。关于本案,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认定甲的行为成立一个故意杀人罪即可
B、认定甲的行为成立一个故意杀人未遂和一个过失致人死亡罪
C、认定甲的行为成立一个故意杀人罪和一个过失致人重伤罪
D、认定甲的行为成立一个故意杀人罪和一个故意杀人罪未遂,实行并罚
确认
答案:A
解析:《刑法》第23条规定:已经着手实行犯罪,由于犯罪分子意志以外的原因而未得逞的,是犯罪未遂。对于同一犯罪构成内的事实认识错误,刑法通说采用法定符合说,行为人认识的事实与实际发生的事实,在犯罪构成范围内是一致的,就成立故意犯罪,故认为对乙和丙均构成故意杀人罪的既遂,属于想象竞合犯。
知识点:犯罪未遂的概念,故意杀人
问题 604:已经着手实行犯罪,由于()的原因而未得逞的,是犯罪未遂。
A、犯罪分子的主观
B、犯罪分子放弃
C、犯罪分子意志以外
D、犯罪分子有效防止
确认
答案:C
解析:《刑法》第23条规定:已经着手实行犯罪,由于犯罪分子意志以外的原因而未得逞的,是犯罪未遂。
知识点:犯罪未遂的概念
问题 605:张某于某晚到公园散步时,看到一“姑娘”,张某即上前摁倒该人欲实施强奸,随即发现对方是男人,张某只好停止侵害逃离现场。张某的行为属于()。
A、犯罪未遂
B、犯罪中止
C、犯罪既遂
D、不构成犯罪
确认
答案:A
解析:《刑法》第23条规定:已经着手实行犯罪,由于犯罪分子意志以外的原因而未得逞的,是犯罪未遂。张某误将男性作为女性强奸,属对象不能犯,构成未遂。
知识点:犯罪未遂的概念
问题 606:甲将他人的一台价值8000余元的彩电偷回家中,经其父、兄规劝,在失主发觉前,又偷偷送回原处。甲的行为属于()。
A、犯罪中止
B、犯罪既遂
C、犯罪未遂
D、犯罪预备
确认
答案:B
解析:《刑法》第23条规定:已经着手实行犯罪,由于犯罪分子意志以外的原因而未得逞的,是犯罪未遂。甲犯罪已实施完毕,属于犯罪既遂。
知识点:犯罪未遂的概念
问题 607:曹某为骗取钱财,用4公斤面粉冒充海洛因售卖给陈某。陈某认为是毒品,打算售卖但尚未卖出即被警方抓获。陈某的行为构成()。
A、诈骗罪既遂
B、贩卖毒品罪既遂
C、贩卖毒品罪未遂
D、诈骗罪未遂
确认
答案:C
解析:《刑法》第23条规定:已经着手实行犯罪,由于犯罪分子意志以外的原因而未得逞的,是犯罪未遂。陈某有贩卖毒品的故意,但因受骗将面粉作为毒品贩卖,属意志以外的原因未得逞,系未遂,应选。
知识点:犯罪未遂的概念,贩卖毒品
问题 608:青年工人甲利用工厂机器自制一把万能钥匙。某日,甲利用该万能钥匙企图打开某商户防盗门行窃,由于技艺粗糙,该万能钥匙未能打开防盗门,甲准备离开时被保安抓获,并在其身上搜出一把三角刀。甲的行为()。
A、属于犯罪预备
B、属于犯罪中止
C、属于犯罪未遂
D、不构成犯罪
确认
答案:C
解析:(1)《刑法》第22条第1款规定,为了犯罪,准备工具、制造条件的,是犯罪预备。甲为盗窃,自制万能钥匙的过程属于犯罪预备,其使用该钥匙实施开门的行为,已经属于犯罪实施阶段。甲不属于犯罪预备。(2)《刑法》第23条第1款规定,已经着手实行犯罪,由于犯罪分子意志以外的原因而未得逞的,是犯罪未遂。第24条第1款规定,在犯罪过程中,自动放弃犯罪或者自动有效地防止犯罪结果发生的,是犯罪中止。甲未能盗窃成功,并非是其自动放弃或者采取了有效防止犯罪结果发生的行为,而是因意志以外的原因,即钥匙未能打开防盗门,以致未能成功盗窃,属于犯罪未遂。因此,错误,正确。(3)《刑法》第264条规定,携带凶器盗窃的,构成盗窃罪。甲携带三角刀盗窃,属于携带凶器盗窃,构成盗窃罪。尽管因意志以外的原因未能得逞,但并不影响犯罪行为的成立。
知识点:犯罪未遂
问题 609:胡某到某银行实施抢劫,到达银行后,发现周围停有多辆警车,并有警察在活动,感到无法下手,遂返回。胡某的行为属于()。
A、犯罪预备
B、犯罪中止
C、犯罪未遂
D、没有犯罪行为
确认
答案:A
解析:《刑法》第22条规定:为了犯罪,准备工具、制造条件的,是犯罪预备。
知识点:犯罪预备的概念
问题 610:对于预备犯罪,可以比照()从轻、减轻处罚或者免除处罚。
A、犯罪终止
B、犯罪中止
C、犯罪未遂
D、犯罪既遂
确认
答案:D
解析:《刑法》第22条第2款规定:对于预备犯,可以比照既遂犯从轻、减轻处罚或者免除处罚。
知识点:犯罪预备的概念
问题 611:某夜,甲、乙两人携带作案工具,准备盗窃某武警部队的枪支、弹药。两人来到武警部队驻地的围墙外,发现里面灯火通明,戒备森严,感到无从下手,于是返回。甲、乙两人的行为属于()。
A、犯罪预备
B、犯罪未遂
C、犯罪中止
D、犯意表示
确认
答案:A
解析:《刑法》第22条规定:为了犯罪,准备工具、制造条件的,是犯罪预备。
知识点:犯罪预备的概念
问题 612:下列关于紧急避险的表述,错误的是()。
A、为了使本人利益免受正在发生的危险,不得已的情况下,可以采取紧急避险行为
B、为了使他人的人身、财产和其他权利免受正在发生的危险,不得已的情况下,可以采取紧急避险行为
C、任何人为避免本人危险,而实施的紧急避险行为都可以适用刑法关于紧急避险的规定
D、紧急避险超过必要限度造成不应有的损害的,应当负刑事责任,但是应当减轻或者免除处罚
确认
答案:C
解析:《刑法》第21条第3款规定:第一款中关于避免本人危险的规定,不适用于职务上、业务上负有特定责任的人。因此说法错误。
知识点:紧急避险和避险过当的概念
问题 613:驾驶员在正常行车途中,发现两个小孩从侧面横过马路,驾驶员刹不住车,急转方向盘,汽车朝路旁的空房撞去,致车和空房损坏严重。驾驶员的行为是()。
A、紧急避险
B、交通肇事
C、故意毁坏财物
D、意外事件
确认
答案:A
解析:《刑法》第21条规定:为了使国家、公共利益、本人或者他人的人身、财产和其他权利免受正在发生的危险,不得已采取的紧急避险行为,造成损害的,不负刑事责任。
知识点:紧急避险的概念
问题 614:对正在进行的()以及其他严重危及人身安全的暴力犯罪,采取防卫行为,造成不法侵害人伤亡的,不属于防卫过当,不负刑事责任。
A、投毒、贩毒
B、强制猥亵
C、抢夺
D、强奸
确认
答案:D
解析:《刑法》第20条第3款规定:对正在进行行凶、杀人、抢劫、强奸、绑架以及其他严重危及人身安全的暴力犯罪,采取防卫行为,造成不法侵害人伤亡的,不属于防卫过当,不负刑事责任。
知识点:正当防卫的概念-防卫过当
问题 615:根据《刑法》的规定,防卫过当应负刑事责任,但是()处罚。
A、可以酌情减轻或者免除
B、可以酌情从轻或者减轻
C、应当从轻或者减轻
D、应当减轻或者免除
确认
答案:D
解析:《刑法》第20条第2款规定:正当防卫明显超过必要限度造成重大损害的,应当负刑事责任,但是应当减轻或者免除处罚。
知识点:正当防卫的概念-防卫过当的处理
问题 616:宋某持三角刮刀抢劫王某财物,王某夺下宋某的三角刮刀,并将宋某推倒在水泥地上,宋某头部着地,当即昏迷。王某随后持三角刮刀将宋某杀死。关于王某行为的性质,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根据《刑法》第20条第3款的规定,王某将抢劫犯杀死,属于正当防卫
B、王某的行为属于防卫过当
C、王某前面的行为是正当防卫,后面的行为是防卫过当
D、王某前面的行为是正当防卫,后面的行为是故意杀人
确认
答案:D
解析:《刑法》第20条规定:为了使国家、公共利益、本人或者他人的人身、财产和其他权利免受正在进行的不法侵害,而采取的制止不法侵害的行为,对不法侵害人造成损害的,属于正当防卫,不负刑事责任。据此王某前面针对抢劫行为进行防卫,属于正当防卫,但在宋某昏迷失去犯罪能力后再刺死宋,不属正当防卫,构成故意杀人罪。
知识点:正当防卫的概念
问题 617:甲与乙有隙,甲伺机报复,一天晚上甲怀揣一把匕首来到乙路过处,将乙拦住,不让通过。甲还恶语相加,对乙肆意侮辱。乙愤怒至极,捡起路边的一块砖头向甲头部砸去。甲边躲边说:“这次是你先动手的!”然后掏出匕首向乙刺去,刺中乙腿部,致乙轻伤。甲的行为属于()。
A、故意伤害罪
B、正当防卫
C、防卫过当
D、寻衅滋事罪
确认
答案:A
解析:《刑法》第20条第1款规定:为了使国家、公共利益、本人或者他人的人身、财产和其他权利免受正在进行的不法侵害,而采取的制止不法侵害的行为,对不法侵害人造成损害的,属于正当防卫,不负刑事责任。甲具有伤害乙的故意,并故意挑逗乙对自己进行侵害,然后以制止侵害为名对乙加以侵害,不属于正当防卫,造成轻伤以上的,构成故意伤害罪。
知识点:正当防卫的概念、故意伤害罪
问题 618:苏某欲抢劫贾某(便衣警察)的财物,将贾某推倒在地,并抽出尖刀对准贾某的脸划了一刀,逼迫其交出钱财。贾某迫不得已掏出手枪朝苏某开了一枪,但由于苏某躲闪及时而未受伤。贾某的行为是()。
A、紧急避险
B、正当防卫
C、防卫过当
D、职务行为
确认
答案:B
解析:《刑法》第20条规定:为了使国家、公共利益、本人或者他人的人身、财产和其他权利免受正在进行的不法侵害,而采取的制止不法侵害的行为,对不法侵害人造成损害的,属于正当防卫,不负刑事责任。贾某使用枪支还击行为虽不是职务行为,但构成正当防卫。
知识点:正当防卫的概念
问题 619:下列行为中,成立正当防卫的有()。
A、甲用木棒打击乙头部,欲将乙打昏,抢其钱财,在甲实施打击过程中,乙拾起石头向甲掷去,致甲死亡
B、甲与乙因琐事发生争执,甲非常气愤,扬起拳头,乙见状拾起一根木棒向甲打去,致甲轻伤
C、甲与乙素有仇怨,某日,甲与乙相遇,甲大肆辱骂乙,乙气愤难耐,推搡甲,甲挥拳向乙打去,致乙轻伤
D、甲与乙素不相识,某日,甲与乙相遇,甲无故辱骂乙,并拾起一根木棒欲打乙,乙见状抢下木棒,向甲打去,致甲重伤
确认
答案:A
解析:《刑法》第20条规定:为了使国家、公共利益、本人或者他人的人身、财产和其他权利免受正在进行的不法侵害,而采取的制止不法侵害的行为,对不法侵害人造成损害的,属于正当防卫,不负刑事责任。选项符合正当防卫构成要件。
知识点:正当防卫
问题 620:甲持刀抢劫出租车,出租车司机奋勇抵抗,搏斗中出租车司机夺刀将甲刺死。出租车司机的行为是()。
A、故意杀人
B、正当防卫
C、防卫过当
D、意外事件
确认
答案:B
解析:《刑法》第20条第3款规定:对正在进行行凶、杀人、抢劫、强奸、绑架以及其他严重危及人身安全的暴力犯罪,采取防卫行为,造成不法侵害人伤亡的,不属于防卫过当,不负刑事责任。
知识点:正当防卫的概念
问题 621:甲在偏僻的乡间小路上运输毒品,乙见状上前抢劫,甲为了保护毒品,以暴力进行反抗,致乙重伤。甲的行为属于()。
A、正当防卫
B、紧急避险
C、故意伤害
D、防卫过当
确认
答案:C
解析:《刑法》第20条规定:为了使国家、公共利益、本人或者他人的人身、财产和其他权利免受正在进行的不法侵害,而采取的制止不法侵害的行为,对不法侵害人造成损害的,属于正当防卫,不负刑事责任。甲为了保护毒品运输反抗他人抢劫的行为不属于正当防卫,将他人打成重伤,已构成故意犯罪。
知识点:正当防卫的概念
问题 622:甲和乙赌博,输给乙3万元,甲认为乙作弊,不愿将钱给乙。乙为拿到这笔钱,将甲打成轻伤。乙的行为属于()。
A、正当防卫
B、紧急避险
C、防卫过当
D、故意犯罪
确认
答案:D
解析:《刑法》第20条规定:为了使国家、公共利益、本人或者他人的人身、财产和其他权利免受正在进行的不法侵害,而采取的制止不法侵害的行为,对不法侵害人造成损害的,属于正当防卫,不负刑事责任。甲为要回赌资而打人的行为不属于正当防卫,将他人打成轻伤,已构成故意犯罪。
知识点:正当防卫的概念
问题 623:下列情况,不属于正当防卫的是()。
A、杀人犯持刀向被害人砍去,被害人顺手捡起砖头砸向杀人犯,将其打成重伤
B、强奸犯正在对妇女实施暴力威胁时,妇女奋力反击,将强奸犯咬伤
C、抢劫犯正持刀威胁被害人,被过路群众用石头砸伤头部
D、小偷逃离盗窃现场,被失主追上,将其打成轻伤
确认
答案:D
解析:《刑法》第20条规定:为了使国家、公共利益、本人或者他人的人身、财产和其他权利免受正在进行的不法侵害,而采取的制止不法侵害的行为,对不法侵害人造成损害的,属于正当防卫,不负刑事责任。选项小偷已逃离现场,不法行为已经实施完毕,再针对对其进行防卫不属于正当防卫。
知识点:正当防卫的概念
问题 624:()犯罪,要追究刑事责任。
A、精神病人在不能辨认或者不能控制自己行为的时候
B、间歇性的精神病人在精神不正常的时候
C、醉酒的人
D、不满14周岁的人
确认
答案:C
解析:《刑法》第18条第4款规定:醉酒的人犯罪,应当负刑事责任。
知识点:犯罪构成-刑事责任能力
问题 625:甲是间歇性精神病人。某日甲精神正常时喝醉了酒,把某酒店老板打成重伤,则甲()。
A、应当负刑事责任,但可以减轻处罚
B、应当负刑事责任,但可以从轻处罚
C、不负刑事责任,因其是精神病人
D、应当负刑事责任
确认
答案:D
解析:《刑法》第18条第2款规定:间歇性精神病人在精神正常的时候犯罪,应当负刑事责任。
知识点:犯罪构成-刑事责任能力
问题 626:甲(77周岁)在家里使用明火时一不小心引发了火灾,将隔壁邻居家房屋烧毁,造成巨大财产损失,对甲判处刑罚时,()。
A、应当从轻或者减轻处罚
B、可以从轻处罚
C、可以减轻处罚
D、可以免除处罚
确认
答案:A
解析:《刑法》第17条之一规定:已满七十五周岁故意犯罪的,可以从轻或者减轻处罚;过失犯罪的,应当从轻或者减轻处罚。
知识点:犯罪构成-从轻、减轻处罚的适用
问题 627:甲(15周岁)、乙(18周岁)合谋绑架人质,在甲去取赎金时,乙未与甲商量便杀害了人质。几个月后两人又绑架了一名人质,在取到赎金后,又将人质身上的1000元现金抢走。甲的行为()。
A、前后两次均构成绑架罪
B、前一次无罪,后一次构成抢劫罪
C、前一次构成故意杀人罪,后一次构成抢劫罪
D、前一次构成绑架罪,后一次构成抢劫罪
确认
答案:B
解析:《刑法》第17条规定:已满十六周岁的人犯罪,应当负刑事责任。已满十四周岁不满十六周岁的人,犯故意杀人、故意伤害致人重伤或者死亡、强奸、抢劫、贩卖毒品、放火、爆炸、投毒罪的,应当负刑事责任。因此甲对绑架行为不负刑事责任,对后一抢劫行为负刑事责任。
知识点:犯罪构成-抢劫罪
问题 628:吴某(15周岁)先后唆使张某(15周岁)盗窃他人财物折价1万余元;唆使李某(15周岁)绑架他人勒索财物计2000余元;唆使王某(15周岁)抢劫他人财物计1500元。吴某的行为构成()。
A、盗窃罪
B、抢劫罪
C、绑架罪
D、抢劫罪、绑架罪
确认
答案:B
解析:《刑法》第17条规定:已满十六周岁的人犯罪,应当负刑事责任。已满十四周岁不满十六周岁的人,犯故意杀人、故意伤害致人重伤或者死亡、强奸、抢劫、贩卖毒品、放火、爆炸、投毒罪的,应当负刑事责任。因此只有王某构成抢劫罪,又根据《刑法》第29条,教唆他人犯罪的,应当按照他在共同犯罪中所起的作用处罚。吴某构成抢劫罪。
知识点:犯罪构成-刑事责任年龄,教唆犯
问题 629:刘某(15周岁)放学骑自行车回家,因逆行且车速极快,在转弯处撞着对面行走的张某,造成张某因颅脑损伤,经抢救无效而死亡。刘某的行为()。
A、因其不满16周岁,不负刑事责任
B、属于意外事件
C、与张某的死亡结果没有因果关系
D、构成交通肇事罪
确认
答案:A
解析:《刑法》第17条规定:已满十六周岁的人犯罪,应当负刑事责任。已满十四周岁不满十六周岁的人,犯故意杀人、故意伤害致人重伤或者死亡、强奸、抢劫、贩卖毒品、放火、爆炸、投毒罪的,应当负刑事责任。
知识点:犯罪构成-刑事责任年龄
问题 630:下列应当负刑事责任的是()。
A、李某(15周岁)实施过失伤害致人重伤的行为
B、王某(14周岁)在绑架过程中,实施抢劫行为
C、马某(14周岁)在实施强迫卖淫过程中,造成被害人轻伤
D、胡某(15周岁)实施走私毒品行为
确认
答案:B
解析:《刑法》第17条规定:已满十六周岁的人犯罪,应当负刑事责任。已满十四周岁不满十六周岁的人,犯故意杀人、故意伤害致人重伤或者死亡、强奸、抢劫、贩卖毒品、放火、爆炸、投毒罪的,应当负刑事责任。
知识点:犯罪构成-刑事责任年龄
问题 631:孙某在13周岁的时候盗窃价值2000元的物品;在15周岁时抢劫价值1000元的物品,盗窃价值2000元的物品,抢夺价值3000元的物品;在17周岁时又盗窃价值4000元的物品,抢夺价值2000元的物品。在对孙某追究刑事责任时,计算其涉案财物数额应为()。
A、抢夺5000元,盗窃4000元,抢劫1000元
B、抢夺2000元,盗窃4000元,抢劫1000元
C、抢夺2000元,盗窃6000元,抢劫1000元
D、抢夺5000元,盗窃6000元,抢劫1000元
确认
答案:B
解析:《刑法》第17条规定:已满十六周岁的人犯罪,应当负刑事责任。已满十四周岁不满十六周岁的人,犯故意杀人、故意伤害致人重伤或者死亡、强奸、抢劫、贩卖毒品、放火、爆炸、投毒罪的,应当负刑事责任。
知识点:犯罪构成-刑事责任年龄,盗窃罪、抢夺罪、抢劫罪
问题 632:下列关于刑事责任年龄的说法正确的是()。
A、已满16周岁的人犯罪,应当负刑事责任
B、已满14周岁不满16周岁的人,犯故意杀人、故意伤害、强奸、抢劫、贩卖毒品、放火、爆炸、投毒罪的,应当负刑事责任
C、已满14周岁不满18周岁的人犯罪,应当从轻、减轻或免除处罚
D、因不满18周岁不予刑事处罚的,在必要的时候,可以由公安机关收容教养
确认
答案:A
解析:《刑法》第17条规定:已满十六周岁的人犯罪,应当负刑事责任。已满十四周岁不满十六周岁的人,犯故意杀人、故意伤害致人重伤或者死亡、强奸、抢劫、贩卖毒品、放火、爆炸、投毒罪的,应当负刑事责任。已满十四周岁不满十八周岁的人犯罪,应当从轻或者减轻处罚。因不满十六周岁不予刑事处罚的,责令他的家长或者监护人加以管教;在必要的时候,也可以由政府收容教养。
知识点:犯罪构成-刑事责任年龄
问题 633:张某驾车在马路上正常行驶,突然,赵某骑自行车违章从弄堂里快速冲出,横穿马路,张某见状立即紧急刹车避让,但因距离太近,结果赵某撞在汽车上当场死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对赵某的死亡结果,张某主观上既无故意,也不存在过失,不负刑事责任
B、纯属意外事件,张某负部分刑事责任
C、对赵某的死亡结果,张某主观上无故意,但存在过失
D、张某应当负刑事责任,但应当减轻或免除处罚
确认
答案:A
解析:《刑法》第16条规定:行为在客观上虽然造成了损害结果,但是不是出于故意或者过失,而是由于不能抗拒或者不能预见的原因所引起的,不是犯罪。
知识点:犯罪构成-犯罪主观方面-意外事件
问题 634:24岁的张某非常喜欢邻居家的4周岁男孩。一日,张某带小孩到一座桥上玩,张某提着小孩的双手将其悬于桥栏,小孩边喊“害怕”边挣扎,张某手一滑,小孩掉入河中,张某急忙抢救,小孩已溺水而死。从刑法理论上看,张某对小孩的死亡结果在主观方面是()。
A、间接故意
B、疏忽大意的过失
C、过于自信的过失
D、意外事件
确认
答案:C
解析:《刑法》第15条规定:应当预见自己的行为可能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因为疏忽大意而没有预见,或者已经预见而轻信能够避免,以致发生这种结果的,是过失犯罪。
知识点:犯罪构成-犯罪主观方面-过失犯罪
问题 635:警察甲与乙开玩笑,随手拿起执勤时放在桌上的手枪向乙瞄准、开枪,并同时戏称“我一枪打死你”,不料枪中有子弹,乙被当场打死。甲的行为是()。
A、故意犯罪行为
B、意外事故
C、疏忽大意的过失
D、过于自信的过失
确认
答案:C
解析:《刑法》第15条规定:应当预见自己的行为可能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因为疏忽大意而没有预见,或者已经预见而轻信能够避免,以致发生这种结果的,是过失犯罪。警察甲的行为属疏忽大意的过失。
知识点:犯罪构成-过失犯罪
问题 636:黄某意图杀死张某,当其得知张某当晚在单位值班室值班时,即放火将值班室烧毁,其结果却是将顶替张某值班的李某烧死。黄某对李某死亡的主观方面是()。
A、间接故意
B、直接故意
C、疏忽大意的过失
D、过于自信的过失
确认
答案:B
解析:《刑法》第14条规定:明知自己的行为会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并且希望或者放任这种结果发生,因而构成犯罪的,是故意犯罪。黄某主观上追求他人死亡的结果,又实施了纵火杀人行为,构成直接故意。
知识点:犯罪主观方面-故意犯罪
问题 637:甲驾驶车辆途中被交警拦住检查,甲为逃避检查突然发动汽车夺路而逃,交警抓住汽车的倒车镜不放,甲为摆脱在疾驶后突然急刹车,交警被摔在地,头部着地死亡。甲造成交警的死亡属()。
A、直接故意
B、间接故意
C、过于自信的过失
D、疏忽大意的过失
确认
答案:B
解析:《刑法》第14条规定:明知自己的行为会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并且希望或者放任这种结果发生,因而构成犯罪的,是故意犯罪。甲对李某的死亡持放任的故意,属于间接故意。
知识点:犯罪构成-犯罪主观方面-故意犯罪
问题 638:赵某买来老鼠药放在家中,准备找时机毒死同村与其有仇的吴某。赵某5周岁的儿子误以为是糖果而食用,中毒身亡。赵某的行为()。
A、构成过失致人死亡罪
B、属于过于自信的过失
C、属于意外事件
D、构成故意杀人罪
确认
答案:A
解析:(1)赵某为杀人将老鼠药放在家中,因疏忽大意而未预见到其行为可能造成的危害后果,导致其儿子误食死亡,构成过失致人死亡罪。(2)赵某没有预见到其将老鼠药放在家中的行为可能造成的危害后果,属于疏忽大意,而非过于自信。(3)赵某具备杀人故意,且其行为造成了人员死亡的后果,构成犯罪,不属于意外事件。(4)赵某虽然具有杀吴某的故意,但尚未实施杀人行为,其儿子死亡的后果是疏忽大意造成的,而非故意,不构成故意杀人罪。
知识点:犯罪的基本概念、犯罪构成、故意杀人罪
问题 639:关于不作为犯罪,表述错误的是()。
A、宠物饲养人在宠物撕咬儿童时故意不制止,导致儿童被咬死的,成立不作为的故意杀人罪
B、路人经过建筑物发现发生火灾故意不报警的,成立不作为的放火罪
C、父母能制止而故意不制止未成年子女侵害行为的,可能成立不作为犯罪
D、荒山狩猎人发现弃婴后不救助,不成立不作为犯罪
确认
答案:B
解析:根据刑法理论,构成不作为犯的义务主要有四大来源:(1)法律的直接规定;(2)职务或业务上的要求;(3)法律行为引起的义务;(4)先前行为引起的义务。选项系饲养人的监管义务由法律直接规定;选项中的一般公民不负有报警的作为义务;选项父母对未成年人具有法定监管义务;选项狩猎人也不负有救助义务。
知识点:犯罪构成-犯罪客观方面-不作为行为
问题 640:下列情形中,不认为是犯罪的有()。
A、甲打电话约朋友李某一起去实施抢劫
B、乙向其朋友赵某表示要杀掉仇人陈某
C、丙为了盗窃张某家财产,毒死了张某家的看家犬
D、丁为方便对刘某实施抢劫,对刘某的活动规律进行跟踪调查
确认
答案:B
解析:根据《刑法》第13、14、22、23条相关规定,属犯罪预备或者已着手实施犯罪,乙只有犯意表示,没有着手实施行为,不构成犯罪。
知识点:犯罪构成-犯罪的客观方面
问题 641:甲盗窃正在使用中的电缆,数额不大,构成破坏电力设备罪。乙盗窃准备安装的电缆线,数额较大,构成盗窃罪。甲、乙的行为所侵犯的对象相同,但触犯的罪名却不同,原因是()。
A、犯罪对象数额大小不同
B、犯罪对象本身的性质不同
C、犯罪对象可能造成的危害不同
D、犯罪行为所侵害的社会关系的性质不同
确认
答案:D
解析:根据《刑法》13条及刑法相关犯罪构成理论,甲侵犯的客体是公共安全,已侵犯的客体是财产权利,因而构成不同的犯罪。
知识点:犯罪构成-犯罪的客观方面
问题 642:《刑法》对放火罪规定了比失火罪更重的法定刑,体现了()。
A、罪刑法定原则
B、罪刑相适应原则
C、刑法适用平等原则
D、罪责自负原则
确认
答案:B
解析:《刑法》第5条规定:刑罚的轻重,应当与犯罪分子所犯罪行和承担的刑事责任相适应。
知识点:罪刑相适应原则
问题 643:下列不属于刑法明文规定的基本原则的是()。
A、罪刑法定原则
B、适用刑法人人平等原则
C、罪刑相适应原则
D、主客观相一致原则
确认
答案:D
解析:《刑法》第3、4、5条之规定,不属于我国刑法明文规定的三大原则。
知识点:刑法基本原则
问题 644:法律没有明文规定为犯罪行为的,()。
A、可以根据具体情况进行特别处理
B、可以比照类似的条文定罪处刑
C、不得定罪处刑
D、一般可不定罪处刑
确认
答案:C
解析:《刑法》第3条规定:法律明文规定为犯罪行为的,依照法律定罪处刑;法律没有明文规定为犯罪行为的,不得定罪处刑。
知识点:罪刑法定原则
问题 645:凡在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域外犯罪,依照我国刑法应当负刑事责任的,虽然经过外国审判,仍然可以依照我国刑法追究,但是在外国已经受过刑罚处罚的,可以()。
A、从轻、减轻或免除处罚
B、从轻或减轻处罚
C、免除或减轻处罚
D、减轻处罚
确认
答案:C
解析:《刑法》第10条规定:凡在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域外犯罪,依照本法应当负刑事责任的,虽然经过外国审判,仍然可以依照本法追究,但是在外国已经受过刑罚处罚的,可以免除或者减轻处罚。
知识点:从轻、减轻处罚的适用
问题 646:丁某因犯诈骗罪被人民法院判处有期徒刑6年,执行4年后被决定假释。丁某在假释考验期第1年内再犯盗窃罪被判处有期徒刑3年,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丁某应当执行有期徒刑5年
B、对丁某应当撤销假释,数罪并罚
C、丁某的假释考验期应是3年
D、丁某离开所居住的县去外地定居,应当报经公安机关批准
确认
答案:B,A
解析:《刑法》第83条第1款规定,有期徒刑的假释考验期限,为没有执行完毕的刑期;无期徒刑的假释考验期限为十年。《刑法》第86条第1款规定,被假释的犯罪分子,在假释考验期限内犯新罪,应当撤销假释,依照本法第七十一条的规定实行数罪并罚。《刑法》第71条规定,判决宣告以后,刑罚执行完毕以前,被判刑的犯罪分子又犯罪的,应当对新犯的罪作出判决,把前罪没有执行的刑罚和后罪所判处的刑罚,依照本法第六十九条的规定,决定执行的刑罚。《刑法》第84条第4规定,被宣告假释的犯罪分子离开所居住的市、县或者迁居,应当报经监督机关批准。
知识点:假释的概念与执行
问题 647:王某因犯盗窃罪被某县人民法院判处有期徒刑5年,执行3年后被决定假释,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王某的假释因由刑罚执行机关向原审判法院提出建议书
B、王某的假释考验期应是2年
C、假释考验期限,从假释之日起计算
D、王某在假释考验期内由其所在地公安机关负责执行
确认
答案:B,C
解析:《刑法》第83条第1款规定,有期徒刑的假释考验期限,为没有执行完毕的刑期;无期徒刑的假释考验期限为十年。《刑法》第82条规定,对于犯罪分子的假释,依照本法第七十九条规定的程序进行。《刑法》第79条规定,对于犯罪分子的减刑,由执行机关向中级以上人民法院提出减刑建议书。人民法院应当组成合议庭进行审理,对确有悔改或者立功事实的,裁定予以减刑。非经法定程序不得减刑。《刑法》第83条第2款规定,假释考验期限,从假释之日起计算。《刑法》第85条规定,对假释的犯罪分子,在假释考验期限内,依法实行社区矫正,如果没有本法第八十六条规定的情形,假释考验期满,就认为原判刑罚已经执行完毕,并公开予以宣告。
知识点:假释的概念与执行
问题 648:下列行为,以贪污罪定罪处罚的是()。
A、国家工作人员在国内公务活动中接受礼物应当交公而不交公,数额较大的
B、有证据证明行为人有能力归还所挪用的公款而拒不归还,并隐瞒挪用的公款去向的
C、携带挪用公款潜逃的
D、国家工作人员利用职务之便窃取公共财物的
确认
答案:C,B,D,A
解析:(1)《刑法》第394条规定:国家工作人员在国内公务活动或者对外交往中接受礼物,依照国家规定应当交公而不交公,数额较大的,依照本法第三百八十二条、第三百八十三条的规定定罪处罚。(2)《全国法院审理经济犯罪案件工作座谈会纪要》第4条第8第4点规定,有证据证明行为人有能力归还所挪用的公款而拒不归还,并隐瞒挪用的公款去向的,应当以贪污罪定罪处罚。(3)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挪用公款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第6条规定:携带挪用的公款潜逃的,依照刑法第三百八十二条、第三百八十三条的规定定罪处罚。(4)《刑法》第382条规定:国家工作人员利用职务上的便利,侵吞、窃取、骗取或者以其他手段非法占有公共财物的,是贪污罪。
知识点:贪污贿赂罪
问题 649:以下关于贪污犯罪案件的说法正确的是()。
A、贪污数额在5000元以上,构成贪污罪
B、个人贪污数额较大,在提起公诉前如实供述自己罪行、真诚悔罪、积极退赃,避免、减少损害结果的发生,可以从轻、减轻或者免除处罚
C、贪污数额巨大,在提起公诉前如实供述自己罪行、真诚悔罪、积极退赃,避免、减少损害结果的发生,可以从轻处罚
D、对因贪污罪被判处死刑缓期执行的,人民法院根据犯罪情节等情况可以同时决定在其死刑缓期执行2年期满依法减为无期徒刑后,终身监禁,不得减刑、假释
确认
答案:C,D,B
解析:《刑法修正案(九)》将刑法第三百八十三条修改为:“对犯贪污罪的,根据情节轻重,分别依照下列规定处罚:“(一)贪污数额较大或者有其他较重情节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罚金。“(二)贪污数额巨大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或者没收财产。“(三)贪污数额特别巨大或者有其他特别严重情节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无期徒刑,并处罚金或者没收财产;数额特别巨大,并使国家和人民利益遭受特别重大损失的,处无期徒刑或者死刑,并处没收财产。“对多次贪污未经处理的,按照累计贪污数额处罚。“犯第一款罪,在提起公诉前如实供述自己罪行、真诚悔罪、积极退赃,避免、减少损害结果的发生,有第一规定情形的,可以从轻、减轻或者免除处罚;有第二、第三规定情形的,可以从轻处罚。“犯第一款罪,有第三规定情形被判处死刑缓期执行的,人民法院根据犯罪情节等情况可以同时决定在其死刑缓期执行二年期满依法减为无期徒刑后,终身监禁,不得减刑、假释。”贪污罪的够罪数额规定已取消。
知识点:贪污罪
问题 650:无业青年林某自己制作了一个成人网站,上传了300多个淫秽视频并收取会员费开通会员登录下载或在线观看,违法所得5万余元。关于林某的行为,说法错误的是()。
A、以制作、复制、贩卖淫秽物品牟利罪和传播淫秽物品罪数罪并罚
B、以传播淫秽物品罪处罚
C、以传播淫秽物品牟利罪处罚
D、以组织播放淫秽音像制品罪从重处罚
确认
答案:B,A,D
解析:根据《刑法》第363条和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办理利用互联网、移动通讯终端、声讯台制作、复制、出版、贩卖、传播淫秽电子信息刑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法释[2004]11号)第1条的规定,以牟利为目的,利用互联网、移动通讯终端制作、复制、出版、贩卖、传播淫秽电子信息,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依照刑法第三百六十三条第一款的规定,以制作、复制、出版、贩卖、传播淫秽物品牟利罪定罪处罚:(一)制作、复制、出版、贩卖、传播淫秽电影、表演、动画等视频文件二十个以上的。林某传播淫秽视频文件20个以上,且以牟利为目的,其行为依法构成传播淫秽物品牟利罪,不构成选所列罪名。
知识点:制作、复制、出版、贩卖、传播淫秽物品牟利罪——行为认定
上一页
下一页
gsc@lyg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