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页导航
🏠 返回题库列表
2.刑法题库
共 936 题,第 3 页(每页显示 50 题)
问题 101:有逃税的行为,经税务机关依法下达追缴通知后,补缴应纳税款,缴纳滞纳金,已受行政处罚的,一律不予追究刑事责任。
对
错
确认
答案:错
解析:《刑法》第201条第4款规定:有逃税的行为,经税务机关依法下达追缴通知后,补缴应纳税款,缴纳滞纳金,已受行政处罚的,不予追究刑事责任;但是,五年内因逃避缴纳税款受过刑事处罚或者被税务机关给予二次以上行政处罚的除外。本题考的是法条原文,因表述不完整,所以错误。
知识点:逃税罪—法条适用
问题 102:某公司因财会人员粗心大意,漏缴应纳税款20万元,构成逃税罪。
对
错
确认
答案:错
解析:《刑法》第201条第1款规定,纳税人采取欺骗、隐瞒手段进行虚假纳税申报或不申报,逃避缴纳税款数额较大并且占应纳税额百分之十以上的,构成逃税罪。逃税罪主观方面表现为故意,过失不构成本罪。本题中财会人员主观上是一种过失,因此不构成逃税罪。该题表述错误。
知识点:逃税罪——主观方面
问题 103:纳税人采取欺骗、隐瞒手段进行虚假纳税申报或不申报,逃避缴纳税款数额较大的,构成逃税罪。
对
错
确认
答案:错
解析:《刑法》第201条第1款规定,纳税人采取欺骗、隐瞒手段进行虚假纳税申报或不申报,逃避缴纳税款数额较大并且占应纳税额百分之十以上的,构成逃税罪。本题考的是法条原文,因表述不完整,所以错误。
知识点:逃税罪—法条适用
问题 104:纳税人在公安机关立案后再补缴应纳税款、缴纳滞纳金或者接受行政处罚的,不影响刑事责任的追究。
对
错
确认
答案:对
解析:根据《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关于公安机关管辖的刑事案件立案追诉标准的规定(二)》第57条第2款规定,纳税人在公安机关立案后再补缴应纳税款、缴纳滞纳金或者接受行政处罚的,不影响刑事责任的追究。因此该题正确。
知识点:逃税罪—立案追诉标准
问题 105:保险事故的鉴定人、证明人、财产评估人故意提供虚假证明文件,为他人骗取保险金提供条件的,以保险诈骗罪的共犯论处。
对
错
确认
答案:对
解析:《刑法》第198条第4款规定:保险事故的鉴定人、证明人、财产评估人故意提供虚假证明文件,为他人骗取保险金提供条件的,以保险诈骗罪的共犯论处。因此该题正确。
知识点:保险诈骗罪—共犯
问题 106:投保人为了达到骗取保险金的目的,故意杀害被保险人,之后向保险公司索赔。对投保人的行为应以故意杀人罪从重处罚。
对
错
确认
答案:错
解析:《刑法》第198条第1款第5项及第2款规定:投保人、受益人故意造成被保险人死亡、伤残或者疾病,骗取保证金,同时构成其他犯罪的,依照数罪并罚的规定处罚。具体到本题,投保人为了达到骗取保险金的目的,故意杀害被保险人,之后向保险公司索赔,该行为应以故意杀人罪和保险诈骗罪数罪并罚,而不应以故意杀人罪从重处罚。因此该题错误。
知识点:保险诈骗罪、故意杀人罪—一罪与数罪
问题 107:“恶意透支”,是指持卡人以非法占有为目的,超过规定限额或者规定期限透支,并且经发卡银行两次催收后超过3个月仍不归还的行为。
对
错
确认
答案:对
解析:根据《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关于公安机关管辖的刑事案件立案追诉标准的规定(二)》第54条第2款规定,“恶意透支”,是指持卡人以非法占有为目的,超过规定限额或者规定期限透支,并且经发卡银行两次催收后超过3个月仍不归还的行为。因此该题正确。
知识点:信用卡诈骗罪—恶意透支
问题 108:甲盗窃乙一张信用卡,并用该信用卡在商场消费1万元,对甲应按信用卡诈骗罪定罪处罚。
对
错
确认
答案:错
解析:《刑法》第196、264条规定,盗窃信用卡并使用的,依照盗窃罪定罪处罚。因此该题错误。
知识点:信用卡诈骗罪与盗窃罪的区别认定
问题 109:甲以牟利为目的套取银行信贷资金1000万元,转贷给乙企业,从中赚取200万元。甲构成贷款诈骗罪。
对
错
确认
答案:错
解析:《刑法》第175、193条规定,以转贷为目的,套取金融机构信贷资金高利转贷他人,违法所得数额较大的,应以高利转贷罪定罪处罚,而不应认定为贷款诈骗罪。因此该题错误。
知识点:贷款诈骗罪与高利转贷罪的区别认定
问题 110:对于以投资为目的,合法取得贷款后,没有按规定的用途使用贷款,到期没有归还贷款的,即使数额较大,也不能以贷款诈骗罪定罪处罚。
对
错
确认
答案:对
解析:《刑法》第193条规定,贷款诈骗罪是以非法占有为目的,诈骗银行或者其他金融机构的贷款,数额较大的,应以贷款诈骗罪定罪处罚。该题中系合法取得贷款,无诈骗银行或其他金融机构的主观故意,因此不能以贷款诈骗罪定罪处罚。该题正确。
知识点:贷款诈骗罪—犯罪构成
问题 111:黑社会性质组织实施的侵犯财产罪,是洗钱罪的上游犯罪。
对
错
确认
答案:对
解析:《刑法》第191条规定,黑社会性质的组织犯罪是能引起、导致洗钱罪的犯罪。而黑社会性质的组织犯罪包括黑社会性质组织实施的侵犯财产罪。因此该题正确。
知识点:洗钱罪—犯罪对象
问题 112:甲公司违反国家规定,擅自将150万美元存放境外。甲公司构成逃汇罪。
对
错
确认
答案:错
解析:根据《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关于公安机关管辖的刑事案件立案追诉标准的规定(二)》第46条规定,公司、企业或者其他单位,违反国家规定,擅自将外汇存放境外,或者将境内的外汇非法转移到境外,单笔在200万美元以上或者累计数额在500万美元以上的,应予立案追诉。因此该题错误。
知识点:逃汇罪—立案追诉标准
问题 113:国有保险公司工作人员赵某,利用职务便利编造未发生的保险事故进行虚假理赔,将骗取的5万元保险金据为己有。丁的行为构成贪污罪。
对
错
确认
答案:对
解析:《刑法》第183条规定:【职务侵占罪;贪污罪】保险公司的工作人员利用职务上的便利,故意编造未曾发生的保险事故进行虚假理赔,骗取保险金归自己所有的,依照本法第二百七十一条的规定定罪处罚。国有保险公司工作人员和国有保险公司委派到非国有保险公司从事公务的人员有前款行为的,依照本法第三百八十二条、第三百八十三条的规定定罪处罚。正确。
知识点:贪污罪-贪污罪
问题 114:某国有保险公司理赔人丁指使他人故意虚报保险事故,由自己进行虚假理赔,骗取保险金20万元。丁的行为构成保险诈骗罪。
对
错
确认
答案:错
解析:《刑法》第183条第2款规定:国有保险公司工作人员和国有保险公司委派到非国有保险公司从事公务的人员利用职务上的便利,故意编造未曾发生的保险事故进行虚假理赔,骗取保险金归自己所有的,依照贪污罪定罪处罚。具体到本题,对丁某的行为应认定为贪污罪,而非保险诈骗罪。因此本题错误。
知识点:特定犯罪主体实施保险诈骗的认定
问题 115:李某使用变造的汇款凭证进行诈骗,数额较大,构成票据诈骗罪。
对
错
确认
答案:错
解析:《刑法》第194条第2款规定,使用伪造、变造的委托收款凭证、汇款凭证、银行存单等其他银行结算凭证的,构成金融凭证诈骗罪。因此,本题错误。
知识点:票据诈骗罪
问题 116:行为人多次在自己实际控制的账户之间进行证券交易,影响证劵交易价格,情节严重的,构成操纵证券市场罪。
对
错
确认
答案:对
解析:《刑法》第182条规定,行为人在自己实际控制的账户之间进行证劵交易,情节严重的,以操纵证劵市场罪定罪处罚。因此该题正确。
知识点:操纵证劵市场罪—法条适用
问题 117:内幕交易罪的主体仅限于证券、期货交易内幕信息的知情人员。
对
错
确认
答案:错
解析:《刑法》第180条规定,内幕交易罪的主体不仅仅包括证劵、期货交易内幕信息的知情人员,还包括非法获取证劵、期货交易内幕信息的人员。因此该题错误。
知识点:内幕交易罪—犯罪主体
问题 118:甲使用虚假的身份证明骗领信用卡后,又将骗领的信用卡提供给乙使用,甲构成妨害信用卡管理罪。
对
错
确认
答案:对
解析:《刑法》第177条之一规定,出售、购买、为他人提供伪造的信用卡或者以虚假的身份证明骗领信用卡的,以妨害信用卡管理罪定罪处罚。所以该题正确。
知识点:妨害信用卡管理罪—法条适用
问题 119:甲在路上拾得身份证一张,看上面照片与自己相像,谎称该身份证是自己的,在某商业银行办理了信用卡1张,甲不构成犯罪。
对
错
确认
答案:错
解析:《刑法》第177条之一规定,使用虚假的身份证明骗领信用卡的,以妨害信用卡管理罪定罪处罚。所以该题错误。
知识点:妨害信用卡管理罪—法条适用
问题 120:伪造信用卡1张以上或伪造空白信用卡10张以上的,以伪造金融票证罪定罪处罚。
对
错
确认
答案:对
解析:《刑法》第177条之一及《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办理妨害信用卡管理刑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第1条第1、2款规定,伪造信用卡1张以上或伪造空白信用卡10张以上的,以伪造金融票证罪定罪处罚。所以该题正确。
知识点:伪造、变造金融票证罪—立案追诉标准
问题 121:公安机关在对非法集资刑事案件立案侦查前,需经有关行政部门对非法集资性质作出认定。
对
错
确认
答案:错
解析: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关于办理非法集资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意见》第1条规定,行政部门未对非法集资作出性质认定的,不影响非法集资刑事案件的侦查、起诉和审判。因此,本题错误。
知识点:非法集资
问题 122:是否以非法占有为目的是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与集资诈骗罪的区别之一。
对
错
确认
答案:对
解析:《刑法》第176条、第192条及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非法集资刑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规定,非法吸收公众存款不要求具有非法占有的目的,而集资诈骗在主观方面必须具有非法占有目的。因此该题正确。
知识点: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集资诈骗罪—主观方面的区别
问题 123:以联合种植、租种植、代种植等方式非法吸收资金的行为,是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的具体行为方式之一。
对
错
确认
答案:对
解析: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非法集资刑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第2条规定,以联合种植、租种植、代种植等方式非法吸收资金的行为,是非法吸收公众存款十一种具体行为方式之一。所以该题正确。
知识点: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具体行为方式
问题 124:某房地产企业开发楼盘,低价卖给公司员工,向本企业职工预收了总房款50%的现款,数额巨大。该房地产企业构成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
对
错
确认
答案:错
解析: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非法集资刑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第1条规定,向社会公众即社会不特定对象吸收资金是非法吸收或变相吸收公众存款的必备条件。因此未向社会公开宣传,在亲友或单位内部针对特定对象吸收资金的,不属于非法吸收或变相吸收公众存款。所以该题错误。
知识点: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犯罪构成
问题 125:骗取贷款罪需要以非法占有为目的。
对
错
确认
答案:错
解析:《刑法》第175条之一第1款规定,以欺骗手段取得银行或者其他金融机构贷款等,给银行或者其他金融机构造成重大损失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构成骗取贷款罪。因此并不要求行为人以非法占有为目的。所以该题错误。
知识点:骗取贷款罪—主观方面
问题 126:郑某将真人民币进行挖补、剪贴,重新制造纸币,改变纸币的价值的行为,属于变造货币。
对
错
确认
答案:对
解析: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伪造货币等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二)》第1条规定,对真货币采用剪贴、挖补、揭层、涂改、移位、重印等方法加工处理,改变真币形态、价值的行为,应当认定为刑法第一百七十三条规定的“变造货币”。该题完全是以真币为基础材料,所以是一种变造行为。该题正确。
知识点:变造假币—具体行为方式
问题 127:行为人吴某为了快速“致富”,出售假币总面额2万元,同时又使用假币5000元去购买生活用品。对吴某应以出售假币罪从重处罚。
对
错
确认
答案:错
解析: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伪造货币等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第2条规定,行为人出售、运输假币构成犯罪,同时有使用假币行为的,以出售、运输假币罪和使用假币罪数罪并罚。因此该题错误。
知识点:出售假币罪、使用假币罪—数罪并罚
问题 128:李四购买假币6000元后,立即使用这笔假币去购买价值5000元的苹果手机。对李四应以购买假币罪从重处罚。
对
错
确认
答案:对
解析: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伪造货币等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第2条规定,行为人购买假币后使用,构成犯罪的,以购买假币罪定罪,从重处罚。因此该题正确。
知识点:购买假币罪、使用假币罪—一罪与数罪
问题 129:甲在伪造了数十万元人民币以后,又将该批伪造的货币运输到外地出售给乙,牟取了巨额利润,对甲的行为应以伪造货币罪与出售假币罪实行数罪并罚。
对
错
确认
答案:错
解析:《刑法》第170、171条第3款规定,伪造货币并出售或者运输伪造的货币的,依照伪造货币罪的规定定罪从重处罚。因此该题错误。
知识点:伪造货币罪—一罪与数罪的问题
问题 130:伪造货币罪中的“货币”包括虽不能在我国兑换但能在其他国家及地区流通的法定货币。
对
错
确认
答案:对
解析:根据《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关于公安机关管辖的刑事案件立案追诉标准的规定(二)》第19条规定,“货币”包括其他国家及地区流通的法定货币。因此该题正确。
知识点:伪造货币罪
问题 131:为亲友非法牟利罪的犯罪主体必须是国有公司、企业、事业单位的领导人员。
对
错
确认
答案:错
解析:《刑法》第166条规定,为亲友非法牟利罪的犯罪主体是国有公司、企业、事业单位的工作人员,而非上述单位领导人员。因此该题错误。
知识点:为亲友非法牟利罪—犯罪主体
问题 132:民营医院药剂科主任非法收受医药公司代表的银行卡,但未实际取出或者消费,此种情况下,一般应将卡内的存款数额认定为受贿数额。
对
错
确认
答案:对
解析: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办理商业贿赂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意见》第8条规定,收受银行卡的,不论受贿人是否实际取出或者消费,卡内的存款数额一般应全额认定为受贿数额。因此,本题正确。
知识点:非国家工作人员受贿罪
问题 133:某股份公司为了在国际商业活动中获得巨额利润,向某外国公职人员行贿10万元,该公司构成对非国家工作人员行贿罪。
对
错
确认
答案:错
解析:《刑法》第164条及《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关于公安机关管辖的刑事案件立案追诉标准的规定(二)》第11条之一规定,为谋取不正当商业利益,给予外国公职人员或者国际公共组织官员以财物,单位行贿数额在20万元以上的,应予立案追诉。某公司的行贿数额达不到追诉标准,因此该题错误。
知识点:对非国家工作人员行贿罪—法条适用及立案追诉标准
问题 134:对非国家工作人员行贿的,行贿人在被追诉前主动交代行贿行为的,可以减轻或者免除处罚。
对
错
确认
答案:对
解析:《刑法》第164条第4款规定:行贿人在被追诉前主动交待行贿行为的,可以减轻处罚或者免除处罚。因此该题错误。
知识点:对非国家工作人员行贿罪—行贿人的减轻或免除处罚
问题 135:为谋取不正当利益,给予公司、企业或者其他单位的工作人员以财物,数额较大的,构成对非国家工作人员行贿罪。
对
错
确认
答案:对
解析:《刑法》第164条规定:为谋取不正当利益,给予公司、企业或者其他单位的工作人员以财物,数额较大的,构成对非国家工作人员行贿罪。因此该题正确。
知识点:对非国家工作人员行贿罪—主观方面
问题 136:周某利用担任某有限责任公司采购员的职务便利,收受其客户给予的回扣累计30000元,周某构成非国家工作人员受贿罪。
对
错
确认
答案:对
解析:《刑法》第163条及《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关于公安机关管辖的刑事案件立案追诉标准的规定(二)》第10条规定,公司、企业或其他单位的工作人员在经济往来中,利用职务上的便利,违反国家规定,收受各种名义的回扣、手续费,归个人所有,数额在5000元以上的,应予立案追诉。因此该题正确。
知识点:非国家工作人员受贿罪—受贿行为方式
问题 137:在国有资本控股、参股的股份有限公司中从事管理工作的人员,除受国家机关、国有公司、企业、事业单位委派从事公务的以外,利用职务便利索取他人财物,构成犯罪的,应以非国家工作人员受贿罪处罚。
对
错
确认
答案:对
解析:《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在国有资本控股、参股的股份有限公司中从事管理工作的人员利用职务便利非法占有本公司财物如何定罪问题的批复》(法释〔2001〕17号)规定,在国有资本控股、参股的股份有限公司中从事管理工作的人员,除受国家机关、国有公司、企业、事业单位委派从事公务的以外,不属于国家工作人员。《刑法》第163条规定,公司、企业或者其他单位的工作人员利用职务上的便利,索取他人财物或者非法收受他人财物,为他人谋取利益,数额较大的,构成非国家工作人员受贿罪。因此,本题正确。
知识点:非国家工作人员受贿罪
问题 138:依法负有信息披露义务的公司、企业向股东和社会公众提供虚假财务会计报告,故意将盈利披露为亏损,严重损害股东或其他人利益,对公司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应予以立案追诉。
对
错
确认
答案:对
解析:《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关于公安机关管辖的刑事案件立案追诉标准的规定(二)》第6条第7项规定:依法负有信息披露义务的公司、企业向股东和社会公众提供虚假的或隐瞒重要事实的财务会计报告,故意将盈利披露为亏损,或者将亏损披露为盈利,严重损害股东或其他人利益,应予立案追诉。因此,本题正确。
知识点:违规披露、不披露重要信息罪—犯罪构成
问题 139:甲公司在招股说明书、认股书中毫无根据地夸大盈利预测,故意作不合理的虚假陈述,发行股票数额600万元,甲公司构成欺诈发行股票罪。
对
错
确认
答案:对
解析:根据《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关于公安机关管辖的刑事案件立案追诉标准的规定(二)》第5条第1项规定,在招股说明书、认股书中隐瞒重要事实或编造重大虚假内容,发行股票数额在500万元以上的,应予立案追诉。因此该题正确。
知识点:欺诈发行股票罪—犯罪构成及立案追诉标准
问题 140:赵某、钱某、孙某、李某四人共同出资设立一家有限责任公司,李某将出资款项转入公司账户验资后又转了出去,李某的行为属于抽逃出资行为。
对
错
确认
答案:错
解析:根据《公司法》第26条及《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关于严格依法办理虚报注册资本和虚假出资抽逃出资刑事案件的通知》规定,除法律、行政法规以及国务院决定对有限责任公司注册资本实缴、注册资本最低限额另有规定外,有限责任公司的注册资本为在公司登记机关登记的全体股东认缴的出资额。李某的行为符合《公司法》规定的认缴登记,因此不属于抽逃出资行为。因此,该题错误。
知识点:抽逃出资罪—犯罪构成
问题 141:实行认缴登记制的公司不适用虚报注册资本罪和虚假出资、抽逃出资罪。
对
错
确认
答案:对
解析:根据《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第一百五十八条、第一百五十九条的解释》的规定,刑法第一百五十八条、第一百五十九条的规定,只适用于依法实行注册资本实缴登记制的公司。因此,本题正确。
知识点:虚报注册资本罪、虚假出资、抽逃出资罪
问题 142:某生姜种植大户在种植生姜过程中,违反食品安全标准,严重超限量滥用农药,足以造成严重食源性疾病,应以生产、销售有毒、有害食品罪定罪处罚。
对
错
确认
答案:错
解析:《刑法》第143条规定,生产、销售不符合食品安全标准的食品,足以造成严重食物中毒事故或者其他严重食源性疾病的,构成生产、销售不符合安全标准的食品罪。《刑法》第144条规定,在生产、销售的食品中掺入有毒、有害的非食品原料的,或者销售明知掺有有毒、有害的非食品原料的食品的,构成生产、销售有毒、有害食品罪。两罪的主要区别在于生产、销售的食品是不符合食品安全标准还是有毒、有害。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办理危害食品安全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第8条第2款规定,在食用农产品种植、养殖、销售、运输、贮存等过程中,违反食品安全标准,超限量或者超范围滥用添加剂、农药、兽药等,足以造成严重食物中毒事故或者其他严重食源性疾病的,以生产、销售不符合安全标准的食品罪定罪处罚。生姜种植大户在种植生姜过程中,超限量滥用农药,并非掺入有毒、有害的非食品原料,构成生产、销售不符合安全标准的食品罪。因此,本题错误。
知识点:生产、销售有毒、有害食品罪——行为认定
问题 143:甲给猪喂食盐酸克仑特罗(瘦肉精),将猪肉卖给肉联厂和普通老百姓,甲不构成犯罪。
对
错
确认
答案:错
解析:《刑法》第144条和《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办理非法生产、销售、使用禁止在饲料和动物饮用水中使用的药品等刑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法释〔2002〕26号)第3条的规定,使用盐酸克仑特罗等禁止在饲料和动物饮用水中使用的药品或者含有该类药品的饲料养殖供人食用的动物,或者销售明知是使用该类药品或者含有该类药品的饲料养殖的供人食用的动物的,依照刑法第一百四十四条的规定,以生产、销售有毒、有害食品罪追究刑事责任。因此,本题错误。
知识点:生产、销售有毒、有害食品罪——行为认定
问题 144:某奶粉厂家生产的婴幼儿奶粉,经国家检测机构检测,婴幼儿生长发育所需营养成分严重不符合食品安全标准,对该单位应以生产、销售不符合安全标准的食品罪定罪处罚。
对
错
确认
答案:对
解析:《刑法》第143条和《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办理危害食品安全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法释〔2013〕12号)第1条第4项的规定,生产、销售不符合食品安全标准的食品,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当认定为刑法第一百四十三条规定的“足以造成严重食物中毒事故或者其他严重食源性疾病”:(四)婴幼儿食品中生长发育所需营养成分严重不符合食品安全标准的……因此,本题正确。
知识点:生产、销售不符合安全标准的食品罪——行为认定
问题 145:甲知道乙租用自己的房子是生产假药而将房屋出租给乙使用,甲与乙构成生产假药罪的共犯。
对
错
确认
答案:对
解析:《刑法》第141条和《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办理危害药品安全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法释〔2014〕14号)第8条的规定,明知他人生产、销售假药、劣药,提供生产、经营场所的,以共同犯罪论处。甲知道乙生产假药而为乙提供生产场所的行为,构成生产假药罪的共犯。因此,本题正确。
知识点:生产、销售假药罪——共犯认定
问题 146:张某生产、销售假药,没有对人体健康造成严重危害。张某的行为构成生产、销售伪劣产品罪。
对
错
确认
答案:错
解析:《刑法》第141条的规定,生产、销售假药罪是行为犯,只要有实施生产、销售假药的行为,即构成该罪。因此,本题错误。
知识点:生产、销售伪劣产品罪;生产、销售假药罪——行为区分
问题 147:张某开办地下药厂非法生产感冒冲剂,售出后获利2万元。经鉴定该药是用红糖和淀粉混合而成的,根本没有药物成分。张某的行为构成生产、销售伪劣产品罪。
对
错
确认
答案:错
解析:《刑法》第141条第1款规定,生产、销售假药的,构成生产、销售假药罪。张某开办的地下药厂生产的感冒冲剂符合《药品管理法》第48条第2款第2项假药的认定条件,属于假药,其非法生产、销售假药,构成生产、销售假药罪。根据《刑法》第140条规定,生产者、销售者在产品中掺杂、掺假,以假充真,以次充好或者以不合格产品冒充合格产品,销售金额5万元以上的,构成生产、销售伪劣产品罪,本题中没有给出销售额的具体金额,故无法认定。因此,本题错误。
知识点:生产、销售伪劣产品罪和生产、销售假药罪
问题 148:甲销售伪劣产品金额巨大,在质检部门查处时暴力抗法,影响恶劣,对甲应以销售伪劣产品罪和妨害公务罪数罪并罚。
对
错
确认
答案:对
解析:《刑法》第140条和《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办理生产、销售伪劣商品刑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法释〔2001〕10号)第11条的规定,实施刑法第一百四十条至第一百四十八条规定的犯罪,又以暴力、威胁方法抗拒查处,构成其他犯罪的,依照数罪并罚的规定处罚。甲的行为同时触犯了生产、销售伪劣产品罪和妨害公务罪,应当数罪并罚。因此,本题正确。
知识点:生产、销售伪劣产品罪——数罪并罚
问题 149:生产、销售伪劣产品罪中的“以假充真”,是指以不具有某种使用性能的产品冒充具有该种使用性能的产品的行为。
对
错
确认
答案:对
解析:《刑法》第140条和《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关于公安机关管辖的刑事案件立案追诉标准的规定(一)》(公通字〔2008〕36号)第16条第2款的规定,“以假充真”,是指以不具有某种使用性能的产品冒充具有该种使用性能的产品的行为。因此,本题正确。
知识点:生产、销售伪劣产品罪——行为认定
问题 150:某施工工地升降机操作工刘某违反安全操作规程,未检查下方是否有人即按下启动按钮,造成维修工张某当场被挤压身亡。刘某构成重大责任事故罪。
对
错
确认
答案:对
解析:《刑法》第134条和《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关于公安机关管辖的刑事案件立案追诉标准的规定(一)》(公通字〔2008〕36号)第8条的规定,在生产、作业中违反有关安全管理的规定,涉嫌下列情形之一的,应予立案追诉:(一)造成死亡一人以上,或者重伤三人以上的……。因此,本题正确。
知识点:重大责任事故罪——行为认定
上一页
下一页
gsc@lyg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