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页导航
🏠 返回题库列表
2.刑法题库
共 936 题,第 9 页(每页显示 50 题)
问题 401:关于组织出卖人体器官罪,以下说法错误的是()。
A、未经本人同意摘取其器官的,依照故意伤害罪、故意杀人罪的规定定罪处罚
B、违背本人生前意愿摘取其尸体器官的,以盗窃、侮辱尸体罪定罪处罚
C、构成本罪以牟利为必要条件
D、本罪侵犯的客体为复杂客体,即公民的身体权利和国家器官移植医疗管理秩序
确认
答案:C
解析:根据《刑法》第234条之一,行为人一般具有牟利目的,但构成组织出卖人体器官罪不以牟利未必要。
知识点:组织出卖人体器官罪构成要件及与伤害罪、故意杀人罪、盗窃、侮辱尸体罪界限
问题 402:下列行为不以故意伤害罪论处的是()。
A、未经本人同意摘取其器官的
B、明知是未成年人而摘取其器官的
C、强迫或欺骗他人捐献器官的
D、违背本人生前意愿摘取其尸体器官的
确认
答案:D
解析:《刑法》第234条之一规定,未经本人同意摘取其器官,或者摘取不满十八周岁的人的器官,或者强迫、欺骗他人捐献器官的,依照本法第二百三十四条、第二百三十二条的规定定罪处罚。违背本人生前意愿摘取其尸体器官,或者本人生前未表示同意,违反国家规定,违背其近亲属意愿摘取其尸体器官的,依照本法第三百零二条的规定定罪处罚。均以故意伤害罪处理,不是。
知识点:故意伤害罪
问题 403:以下关于犯罪认定正确的是()。
A、李某家住某封闭住宅小区,某日在家吃饭时喝酒,后醉酒下楼欲将停在小区院内的汽车开进小区地下车库,不慎将一3周岁小孩轧死。李某构成交通肇事罪
B、吴某取得17周岁的郑某同意后摘取郑某一枚肾脏,并付给2万元。吴某构成故意伤害罪
C、郑某雇佣赵某深夜驾驶货车送货,途中撞伤路边行走的母子二人。郑某说:“别下车,赶紧走!”赵某驾车逃离现场,两名伤者天亮被人发现后,在送医途中死亡。郑某的行为构成故意杀人罪
D、货车车主齐某为完成紧急送货任务,强令雇佣的司机赵某超速驾驶,在高速公路上撞上正常行驶的小轿车一辆,车内两人当场死亡。齐某的行为不构成犯罪
确认
答案:B
解析:(1)封闭小区内部区域不属于公共交通范围,危害的不是公共安全,因此不构成交通肇事罪。李某属于疏忽大意的过失将小孩轧死,根据《刑法》第233条的规定,构成过失致人死亡罪。(2)《刑法》第234条之一规定,摘取不满18周岁的人的器官,依照故意伤害罪定罪处罚。(3)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交通肇事刑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第5条第2款规定:交通肇事后,单位主管人员、机动车辆所有人、承包人或者乘车人指使肇事人逃逸,致使被害人因得不到救助而死亡的,以交通肇事罪的共犯论处。赵某交通肇事逃逸,致人死亡,构成交通肇事罪。郑某构成交通肇事罪的共犯。(4)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交通肇事刑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第7条规定:单位主管人员、机动车辆所有人或者机动车辆承包人指使、强令他人违章驾驶造成重大交通事故,以交通肇事罪定罪处罚。齐某强令赵某超速行驶,造成交通事故,致人死亡,构成交通肇事罪。
知识点:交通肇事罪、故意伤害罪
问题 404:甲在A市杀害乙后,将乙的尸体打成包裹,雇用丙运往B市。甲对丙称是鸦片,答应事后重谢。丙信以为真,在运输过程中被查获。本案中()。
A、甲构成故意杀人罪,丙构成贩卖毒品罪
B、甲构成故意杀人罪,丙不构成犯罪
C、甲构成故意杀人罪,丙构成运输毒品罪
D、甲构成贩卖毒品罪,丙构成运输毒品罪
确认
答案:B
解析:甲杀害他人,构成故意杀人罪,事后运送尸体的行为不具有期待可能性,属于不可罚的事后行为。乙主观上有运输毒品的故意,客观上实施了运输尸体的行为,属于对象认识错误,因主客观之间没有重合的内容,因客观上没有运输毒品的行为,不构成运输毒品罪,因主观上没有侮辱尸体的故意,不构成侮辱尸体罪。
知识点:故意杀人罪,贩卖毒品罪
问题 405:下列行为不构成故意杀人罪的是()。
A、某男与某女相约自杀,欺骗某女先自杀后,该男逃走
B、某男周某与某女马某通奸多年,一日,周某要马某杀死其夫,马某不同意。周某毒打马某,并砸毁其家中物品,扬言如果马某二日内不能杀死其夫,就要马某自杀,马某不忍心杀夫而自杀身亡
C、某男强奸某女,引起某女自杀
D、某人在实施抢劫后,为灭口而将被害人杀死
确认
答案:C
解析:《刑法》第232条规定:故意杀人的,处死刑、无期徒刑或者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情节较轻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某男主观上无杀人犯罪故意,客观上无杀人行为,不构成故意杀人罪。
知识点:犯罪构成,故意杀人罪
问题 406:张某的次子乙,平时经常因琐事打骂张某。一日,乙与其妻发生争吵,张某过来劝说。乙转而辱骂张某并将其踢倒在地,并掏出身上的水果刀欲刺张某,张某起身逃跑,乙随后紧追。张某的长子甲见状,随手从门口拿起扁担朝乙的颈部打了一下,将乙打昏在地上。张某顺手拿起地上的石头转身回来朝乙的头部猛砸数下,致乙死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张某的行为构成故意杀人罪,甲的行为属于正当防卫
B、张某的行为构成故意杀人罪,甲的行为属于防卫过当
C、张某的行为属于防卫过当,构成故意杀人罪,甲的行为属于正当防卫
D、张某和甲的行为均构成故意杀人罪
确认
答案:A
解析:乙倒地昏迷后,不再对张某的人身安全构成威胁。张某在乙倒地昏迷后,返回用石头砸其头部,致乙死亡,不属于防卫过当,具有杀人的故意,构成故意杀人罪。甲在乙追赶张某的情形下,为避免张某的人身受到伤害,将乙打昏在地,其行为没有超过必要限度,属于正当防卫。
知识点:故意杀人罪、正当防卫的概念
问题 407:齐某因与胡某有矛盾,欲杀胡某。某夜,齐某趁胡某独自一人在家之机将其杀死,后又从其家中拿走现金2万元。齐某的行为应()。
A、按故意杀人罪处理,取走钱财的行为作为加重情节予以考虑
B、按抢劫罪的结果加重犯处理
C、按盗窃罪和故意杀人罪数罪并罚
D、构成抢劫罪与故意杀人罪,择一重罪处罚
确认
答案:C
解析:《刑法》第232条规定:故意杀人的,处死刑、无期徒刑或者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情节较轻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齐某杀吴某的行为构成故意人罪,后拿走现金行为又构成盗窃罪,应两罪并罚。
知识点:盗窃罪、故意杀人罪
问题 408:律师赵某接受律师事务所指派,为某公司股票上市提供法律意见。赵某在接受该公司的10万元财物之后,提供了虚假的法律意见书,导致不具备上市条件的该公司取得上市资格,严重损害了股东利益。赵某的行为构成()。
A、受贿罪
B、非国家工作人员受贿罪
C、提供虚假证明文件罪
D、非国家工作人员受贿罪和提供虚假证明文件罪,应当数罪并罚
确认
答案:C
解析:根据《刑法》第229条规定,承担资产评估、验资、验证、会计、审计、法律服务等职责的中介组织的人员索取他人财物或者非法收受他人财物,并为其提供虚假证明文件的成立结果加重犯,直接定提供虚假证明文件罪。因此该题正确答案是C。
知识点:提供虚假证明文件罪、受贿罪—一罪与数罪
问题 409:甲驾驶从朋友处借来的小轿车,伪装成出租车,在某火车站拉乘刚下火车的乙去某地。到目的地后,甲要求乙按已做过手脚的计价器显示的69元付钱,乙嫌多不答应,甲便朝乙胸部打了一拳,又给了他一个耳光,无奈,乙交给了甲40元钱。此外,甲又用同样手段作案数起。甲的行为构成()。
A、强迫交易罪
B、抢劫罪
C、寻衅滋事罪
D、敲诈勒索罪
确认
答案:A
解析:《刑法》第226条对强迫交易罪作了规定。甲在从事非法营运期间,并不具有抢劫的故意,若以抢劫为真正目的,他完全可以将被害人骗上车后直接行抢,没有必要采用控制计价器开关的方法。且其收取的费用并不是没有根据,每次都是按照计价器显示的价钱收取。由此可以推断出甲的行为还是建立在交易的基础上,只是这种交易行为违背了交易双方公平、自由、平等、诚实信用的原则,侵犯了消费者的合法权益。且甲对乙使用的暴力在程度上较低,没有达到足以压制乙反抗的程度。因此甲构成强迫交易罪。因此该题正确答案是A。
知识点:强迫交易罪—犯罪构成
问题 410:以暴力、威胁手段,实施下列行为,不构成强迫交易罪的是()。
A、强迫他人转让公司股份、债券的
B、强迫他人出卖毒品的
C、强迫他人参与或者退出投标、拍卖的
D、强迫他人参与或者退出特定的经营活动的
确认
答案:B
解析:根据《刑法》第226条的规定,强迫交易罪客观方面表现以暴力、威胁手段,实施下列行为:(一)强买强卖商品的;(二)强迫他人提供或者接受服务的;(三)强迫他人参与或者退出投标、拍卖的;(四)强迫他人转让或者收购公司、企业的股份、债券或者其他资产的;(五)强迫他人参与或者退出特定的经营活动的。其中,“服务”是指各种营业性的服务,如住宿、运输、餐饮等等,且服务应当是合法的营利性服务。贩卖毒品不属于合法的服务,不能构成强迫交易罪。
知识点:强迫交易罪——行为认定
问题 411:下列行为不构成非法经营罪的是()。
A、甲在突发传染病疫情期间,哄抬物价,获利巨大
B、乙非法组织传销活动,扰乱市场秩序,情节严重
C、丙通过其经营的网店向他人出售国家颁布的动物制品进出口许可证
D、丁违反国家规定,擅自经营国际电信业务,扰乱电信市场管理秩序
确认
答案:B
解析:(1)根据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办理妨害预防、控制突发传染病疫情等灾害的刑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第6条规定,违反国家在预防、控制突发传染病疫情等灾害期间有关市场经营、价格管理等规定,哄抬物价、牟取暴利,严重扰乱市场秩序,违法所得数额较大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以非法经营罪定罪,依法从重处罚。因此,甲构成非法经营罪。(2)根据《刑法》第224条之一规定,组织、领导以推销商品、提供服务等经营活动为名,要求参加者以缴纳费用或者购买商品、服务等方式获得加入资格,并按照一定顺序组成层级,直接或者间接以发展人员的数量作为计酬或者返利依据,引诱、胁迫参加者继续发展他人参加,骗取财物,扰乱经济社会秩序的传销活动的,构成组织、领导传销活动罪。因此,乙构成组织、领导传销活动罪。(3)根据《刑法》第225条第2项规定,违反国家规定,买卖进出口许可证、进出口原产地证明以及其他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经营许可证或者批准文件,扰乱市场秩序,情节严重的,构成非法经营罪。因此,丙通过其经营的网店向他人出售国家颁布的动物制品进出口许可证,构成非法经营罪。(4)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扰乱电信市场管理秩序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第1条规定,违反国家规定,采取租用国际专线、私设转接设备或者其他方法,擅自经营国际电信业务或者涉港澳台电信业务进行营利活动,扰乱电信市场管理秩序,情节严重的,以非法经营罪论处。因此,丁违反国家规定,擅自经营国际电信业务,扰乱电信市场管理秩序,构成非法经营罪。
知识点:非法经营罪,组织、领导传销活动罪
问题 412:下列不构成非法经营罪的是()。
A、甲违反国家规定,擅自经营国际电信业务,扰乱电信市场秩序,情节严重
B、乙非法组织传销活动,扰乱市场秩序,情节严重
C、丙居间介绍骗购外汇,数额巨大
D、丁违反国家盐业管理规定,非法经营食盐,情节严重
确认
答案:B
解析:《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关于公安机关管辖的刑事案件立案追诉标准的规定(二)》第79条规定:违反国家规定,擅自经营国际电信业务,扰乱电信市场秩序,情节严重的,以非法经营罪定罪处罚。选项不当选。丙居间介绍骗购外汇,数额在一百万美元的,应以非法经营罪定罪处罚。选项不当选。丁违反国家盐业管理规定,非法经营食盐,情节严重,构成非法经营罪。选项不当选。选项中乙非法组织传销活动,扰乱市场秩序,情节严重,应以组织、领导传销活动罪定罪处罚。因此该题正确答案是B。
知识点:非法经营罪—犯罪构成
问题 413:钱某使用假印章和变造的保险单与保险人签订保险合同,收取保费。投保人达160人之多,非法收取保费四十余万元,钱某在保险单上留有真实的联系电话,当投保人发生险损,钱某进行了一定的理赔。则钱某的行为表述正确的是()
A、钱某构成非法经营罪
B、钱某构成诈骗罪
C、钱某构成合同诈骗罪,属于牵连犯
D、钱某构成保险诈骗罪
确认
答案:A
解析:《刑法》第198、224、225条对保险诈骗罪、合同诈骗罪及非法经营罪作了规定。钱某有一定的履约行为,尚未达到非法占有他人财物意图的程度,故难以确认构成合同诈骗罪或诈骗罪。保险诈骗的主体限于投保人、被保险人或者受益人,钱某在犯罪主体上不符合保险诈骗罪的构成要件,因此不构成保险诈骗罪。钱某没有从事保险的资质,而从事保险业务,符合非法经营罪的犯罪特征,可以认定为非法经营罪。因此本题正确答案是A。
知识点:非法经营罪、保险诈骗罪、合同诈骗罪—犯罪构成
问题 414:张某违规经营食盐,构成犯罪,并以暴力、威胁方法阻碍行政执法人员依法行使盐业管理职务,应当()。
A、以妨害公务罪从重处罚
B、以非法经营罪从重处罚
C、以妨害公务罪和非法经营罪数罪并罚
D、以妨害公务罪和非法经营罪择一重处
确认
答案:C
解析:《刑法》第277条规定:以暴力、威胁方法阻碍国家机关工作人员依法执行职务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管制或者罚金。妨害公务罪与非法经营均够罪,应选。
知识点:非法经营罪、妨害公务罪
问题 415:下列选项中不构成非法经营罪的是()。
A、甲违反国家规定,擅自经营国际电信业务,扰乱电信市场秩序,情节严重
B、乙非法组织传销活动,发展多层下线人员达数百人,扰乱市场秩序
C、丙多次使用POS机以虚构交易的方式向信用卡持卡人直接支付现金,情节严重
D、丁违反国家在预防、控制突发传染病疫情等灾害期间有关市场经营、价格管理等规定,哄抬物价、牟取暴利,严重扰乱市场秩序,违法所得数额较大
确认
答案:B
解析:《刑法》第224条第2款规定:组织、领导以推销商品、提供服务等经营活动为名,要求参加者以缴纳费用或者购买商品、服务等方式获得加入资格,并按照一定顺序组成层级,直接或者间接以发展人员的数量作为计酬或者返利依据,引诱、胁迫参加者继续发展他人参加,骗取财物,扰乱经济社会秩序的传销活动的,处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罚金。传销行为直接定组织、领导传销罪。
知识点:非法经营罪
问题 416:夏某为了谋取非法利益,违反国家规定,私设生猪屠宰厂,从事生猪屠宰、销售活动,情节严重,其行为构成()。
A、生产、销售有毒、有害食品罪
B、生产、销售伪劣产品罪
C、非法经营罪
D、生产、销售不符合安全标准的食品罪
确认
答案:C
解析:(1)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办理危害食品安全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第12条规定,违反国家规定,私设生猪屠宰厂(场),从事生猪屠宰、销售等经营活动,情节严重的,依照《刑法》第225条的规定以非法经营罪定罪处罚。夏某为谋取非法利益,违反国家规定,私设生猪屠宰厂,构成非法经营罪。(2)《刑法》第144条规定,在生产、销售的食品中掺入有毒、有害的非食品原料的,或者销售明知掺有有毒、有害的非食品原料的食品的,构成生产、销售有毒、有害食品罪。《刑法》第140条规定,生产者、销售者在产品中掺杂、掺假,以假乱充真,以次充好或者以合格产品冒充合格产品的,构成生产、销售伪劣产品罪。《刑法》第143条规定,生产、销售不符合食品安全标准的食品,足以造成严重食物中毒事故或者其他严重食源性疾病的,构成生产、销售不符合安全标准的食品罪。夏某没有上述行为,不构成上述罪名。
知识点:非法经营罪
问题 417:张某、李某加入了以推销“亮白化妆品”为名的传销组织,该组织要求每人交纳2000元人民币获得加入资格,并按一定的顺序组成ABCD4个层级,以发展人员的数量作为计酬依据。张某发展传销人员150人,升级为B级代理员;李某发展传销人员15人,升级为D级推广员。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张某构成组织、领导传销活动罪,李某不构成犯罪
B、张某、李某均构成组织、领导传销活动罪
C、张某构成组织、领导传销活动罪,李某构成非法经营罪
D、张某、李某均不构成犯罪
确认
答案:A
解析:《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关于公安机关管辖的刑事案件立案追诉标准的规定(二)》第78条规定:组织、领导以推销商品、提供服务等经营活动为名,要求参加者以缴纳费用或者购买商品、服务等方式获得加入资格,并按照一定顺序组成层级,直接或者间接以发展人员的数量作为计酬或者返利依据,引诱、胁迫参加者继续发展他人参加,骗取财物,扰乱经济社会秩序的传销活动,涉嫌组织、领导的传销活动人员在三十人以上且层级在三级以上的,对组织者、领导者,应予立案追诉。本案中,张某符合组织、领导传销活动罪的构成要件,应以组织、领导传销活动罪定罪处罚。而李某显然不是传销活动的组织者和领导者,因此不构成犯罪。该题正确答案是A。
知识点:组织、领导传销活动罪—立案追诉标准
问题 418:张某与钱某签订一份供销合同,合同签订后,钱某将80万元货款汇出,张某收到货款后,交付了约20万元的货物,其余货物一直未能履行。经查,张某并无货源,货款收到后,张某即将款项归还了以前所欠王某的货款,并与钱某断绝了联系。张某的行为构成()。
A、诈骗罪
B、合同诈骗罪
C、合同违约
D、民事欺诈
确认
答案:B
解析:《刑法》第224条规定:有下列情形之一,以非法占有为目的,在签订、履行合同过程中,骗取对方当事人财物,数额较大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或者单处罚金;(一)以虚构的单位或者冒用他人名义签订合同的;(二)以伪造、变造、作废的票据或者其他虚假的产权证明作担保的;(三)没有实际履行能力,以先履行小额合同或者部分履行合同的方法,诱骗对方当事人继续签订和履行合同的;(四)收受对方当事人给付的货物、货款、预付款或者担保财产后逃匿的;(五)以其他方法骗取对方当事人财物的。张某具有非法占有目的,构成合同诈骗罪。
知识点:合同诈骗罪
问题 419:下列行为不构成合同诈骗罪的是()。
A、甲未经卢某同意以卢某名义签订合同,骗取对方1万元货款
B、乙为取得对方当事人的信任,要求自己在审计事务所工作的同学杨某为其出具一份假的产权证明作担保
C、丙在签订合同后,携带对方当事人给付的5000元定金逃匿
D、丁经某公司同意借用该公司的公章和合同文本签订合同,后拖欠货款2万元
确认
答案:D
解析:《刑法》第224条规定:有下列情形之一,以非法占有为目的,在签订、履行合同过程中,骗取对方当事人财物,数额较大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或者单处罚金;(一)以虚构的单位或者冒用他人名义签订合同的;(二)以伪造、变造、作废的票据或者其他虚假的产权证明作担保的;(三)没有实际履行能力,以先履行小额合同或者部分履行合同的方法,诱骗对方当事人继续签订和履行合同的;(四)收受对方当事人给付的货物、货款、预付款或者担保财产后逃匿的;(五)以其他方法骗取对方当事人财物的。丁的行为不属合同诈骗。
知识点:合同诈骗罪
问题 420:关于合同诈骗罪,下列表述错误的是()。
A、在签订、履行合同过程中,骗取对方当事人的财物,数额较大的,应予立案追诉
B、“收受对方当事人给付的货物、货款、预付款或者担保财产后逃匿的”是合同诈骗罪的表现形式之一
C、是否以非法占有为目的,是合同诈骗犯罪与经济合同纠纷的一个重要界限
D、合同诈骗罪的犯罪主体只能是自然人
确认
答案:D
解析:《刑法》第224条及《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关于公安机关管辖的刑事案件立案追诉标准的规定(二)》第77条对合同诈骗罪作了规定,合同诈骗罪的犯罪主体是一般主体,自然人和单位均可构成本罪的主体。表述错误。因此该题正确答案是D。
知识点:合同诈骗罪—犯罪构成
问题 421:甲与A公司签订租赁合同,约定在合同期间甲按月支付A公司车辆租赁费,一年以后车辆归甲所有,但在未交完一年费用之前车辆的所有权归A公司所有。甲在支付给A公司二次租赁费后,便将车辆卖给乙后逃匿。甲的行为()。
A、构成诈骗罪
B、构成侵占罪
C、构成合同诈骗罪
D、不构成犯罪
确认
答案:C
解析:《刑法》第224条对合同诈骗罪作了规定。合同诈骗罪的行为本质是利用合同实施诈骗他的财物的行为,所谓利用合同实施诈骗,就是利用与他人签订、履行合同的活动,欺骗对方当事人支付一定财物,或者履行给付货物,进而予以非法占有的欺诈行为。本案例中的甲某是在签订、履行合同过程中实施的诈骗公司的行为,所以应构成合同诈骗罪。因此该题正确答案是C。
知识点:合同诈骗罪—犯罪构成
问题 422:虚假广告罪的犯罪主体不包括()。
A、广告主
B、广告经营者
C、广告发布者
D、广告设计者
确认
答案:D
解析:根据《刑法》第222条规定,虚假广告罪的犯罪主体只包括广告主、广告经营者、广告发布者。因此该题正确答案是D。
知识点:虚假广告罪—犯罪主体
问题 423:甲为了推销自己的商品,在某网站上发布广告,并以数名网友的身份在网上鼓吹用了其产品效果如何好,极力夸大其产品效能,使很多人信以为真,因此争相购买,几天就销售了10多万元的产品。顾客买回后方知上当受骗。甲的行为构成()。
A、诈骗罪
B、虚假广告罪
C、非法经营罪
D、生产、销售伪劣产品罪
确认
答案:B
解析:根据《刑法》第222条及《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关于公安机关管辖的刑事案件立案追诉标准的规定(二)》第75条规定,甲违反国家规定,利用广告对自己的商品作虚假宣传,违法所得数额10多万元,符合虚假广告罪的构成要件。因此该题正确答案是B。
知识点:虚假广告罪—犯罪构成
问题 424:下列行为构成损害商业信誉、商品声誉罪的是()。
A、某报社记者对一企业进行暗访后,在报纸上发表了批评该企业产品质量的文章。后经查明,虽然产品存在该记者指出的问题,但只占该企业产品中的一小部分
B、某消费者买到质量不合格产品后,在报纸上刊登文章公开反映该问题
C、为打击竞争对手,某卫生纸生产厂在商品包装上标示:敬告顾客,现在市场出售的X品牌卫生纸含有荧光粉,会诱发癌症
D、张某因被公司辞退心存不满,捏造并散布公司总经理私生活不检点的谣言
确认
答案:C
解析:《刑法》第221条规定,捏造并散布虚伪事实,损害他人的商业信誉、商品声誉,给他人造成重大损失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构成损害商业信誉、商品声誉罪。损害商业信誉、商品声誉罪要有捏造并散布虚伪事实的行为,报社记者和消费者没有捏造虚伪事实,故不构成损害商业信誉、商品声誉罪。卫生纸生产厂捏造对手产品会诱发癌症并散布,损害对方的商业信誉、商品声誉,情节严重,构成损害商业信誉、商品声誉罪。针对的不是商业信誉或者商品声誉,侵犯的是人身权利,构成诽谤罪。因此,错误,正确。
知识点:损害商业信誉、商品声誉罪
问题 425:下列损害商业信誉、商业声誉的行为,不应当追究刑事责任的是()。
A、给他人造成直接经济损失30万元
B、利用互联网或者其他媒体公开损害他人商业信誉、商品声誉
C、造成公司、企业等单位停业、停产7个月
D、造成公司、企业等单位破产
确认
答案:A
解析:《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关于公安机关管辖的刑事案件立案追诉标准的规定(二)》第74条规定:捏造并散布虚伪事实,损害他人的商业信誉、商品声誉,涉嫌下列情形之一的,应予立案追诉:(一)给他人造成直接经济损失数额在五十万元以上的;(二)虽未达到上述数额标准,但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1.利用互联网或者其他媒体公开损害他人商业信誉、商品声誉的;2.造成公司、企业等单位停业、停产六个月以上,或者破产的。因此该题正确答案是A。
知识点:损害商业信誉、商品声誉罪—立案追诉标准
问题 426:甲公司因拥有某项独家技术每年为公司带来100万元利润,故对该技术严加保密。乙公司经理张某为获得该技术,带人将甲公司技术员李某在其回家路上强行拦截并推入张某的汽车,对李某说如果他提供该技术资料就给他2万元,如果不提供就将他嫖娼之事公之于众。李某同意配合。次日李某向张某提供了该技术资料,并获得2万元报酬。之后,因乙公司采用该技术低成本销售有关产品导致甲公司破产。张某的行为构成()。
A、强迫交易罪
B、敲诈勒索罪
C、绑架罪
D、侵犯商业秘密罪
确认
答案:D
解析:《刑法》第219条规定:以盗窃、利诱、胁迫或者其他不正当手段获取权利人的商业秘密,且给商业秘密权利人造成重大损失的,以侵犯商业秘密罪定罪处罚。本案中张某以胁迫的手段获取甲公司商业秘密,导致甲公司破产,符合侵犯商业秘密罪的构成要件。因此该题正确答案是D。
知识点:侵犯商业秘密罪—犯罪构成
问题 427:下列不构成侵犯商业秘密罪的是()。
A、窃取权利人的商业秘密,给其造成重大损失的
B、捡拾权利人的商业秘密资料而擅自披露,给其造成重大损失的
C、明知对方窃取他人的商业秘密而使用,给权利人造成重大损失的
D、使用采取利诱手段获取的权利人的商业秘密,给权利人造成重大损失的
确认
答案:B
解析:《刑法》第219条规定:以盗窃、利诱、胁迫或者其他不正当手段获取权利人的商业秘密的;披露、使用或者允许他人使用以前项手段获取的权利人的商业秘密的;违反约定或者违反权利人有关保守商业秘密的要求,披露、使用或者允许他人使用其所掌握的商业秘密,给商业秘密的权利人造成重大损失的,以侵犯商业秘密罪定罪处罚。因此该题正确答案是B。
知识点:侵犯商业秘密罪—犯罪构成
问题 428:李某为了牟利,未经著作权人许可,私自复制了若干部影视作品的VCD,并以批零兼营等方式销售,违法所得数额较大。李某的行为构成()
A、销售侵权复制品罪
B、侵犯著作权罪
C、非法经营罪
D、生产、销售伪劣产品罪
确认
答案:B
解析:《刑法》第217条对侵犯著作权罪作了规定。本题中的盗版行为是违法犯罪行为,不可能经过许可或批准,不符合非法经营罪的构成要件。项错误。本题中V不属于伪劣产品,违反的不是产品质量管理法规,项错误。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非法出版物刑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第2条的规定,以营利为目的,实施侵犯著作权行为的,个人违法所得数额在5万元以上的,属于“违法所得数额较大”,构成侵犯著作权罪。该解释第5条规定,实施侵犯著作权行为,又销售该侵权复制品,违法所得数额巨大的,只定侵犯著作权罪,不实行数罪并罚。这也就是说,侵犯著作权罪吸收了销售侵权复制品罪。所以选项错误,选项正确。因此本题正确答案是B。
知识点:侵犯著作权罪—犯罪构成
问题 429:甲为谋取非法利益,假冒乙的专利产品予以销售,构成犯罪。甲的行为()。
A、构成诈骗罪
B、构成假冒专利罪
C、以假冒专利罪与诈骗罪数罪并罚
D、构成招摇撞骗罪
确认
答案:B
解析:《刑法》第216条对假冒专利罪作了规定。假冒专利罪与诈骗罪虽然在犯罪主体、客体方面不同,但有时在行为方式上存在交叉。本题中甲就同时触犯了诈骗罪和假冒专利罪,但此属法条竞合,依特别法优于普通法的原则,按假冒专利罪定罪处罚。因此该题正确答案是B。
知识点:假冒专利罪、诈骗罪—区别认定
问题 430:甲假冒耐克注册商标,数额较大。后甲又销售假冒耐克注册商标的衣服、鞋子,构成犯罪。对甲行为的处罚,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A、以假冒注册商标罪定罪处罚
B、以假冒注册商标罪、销售假冒注册商标的商品罪数罪并罚
C、以销售假冒注册商标的商品罪定罪处罚
D、只处罚主管人员和直接责任人,不处罚单位
确认
答案:A
解析:根据《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办理侵犯知识产权刑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第13条规定,实施假冒注册商标犯罪,又销售该假冒注册商标的商品,构成犯罪的,应当依照假冒注册商标罪定罪处罚。因此该题正确答案是A。
知识点:假冒注册商标罪、销售假冒注册商标的商品罪——一罪与数罪
问题 431:下列选项中,构成假冒注册商标罪的是()。
A、未经注册商标所有人许可,在同一种商品上使用与其注册商标相同的商标,情节严重的
B、未经注册商标所有人许可,在同一种商品上使用与其注册商标相似的商标,情节严重的
C、未经注册商标所有人许可,在类似的商品上使用与其注册商标相同的商标,情节严重的
D、未经注册商标所有人许可,在类似的商品上使用与其注册商标相似的商标,情节严重的
确认
答案:A
解析:《刑法》第213条规定:未经注册商标所有人许可,在同一种商品上使用与其注册商标相同的商标,情节严重的,以假冒注册商标罪定罪处罚。因此该题正确答案是A。
知识点:假冒商标罪—犯罪构成
问题 432:假冒注册商标罪在客观方面表现为()。
A、以欺骗手段取得商标注册
B、制造假注册商标
C、销售假注册商标
D、使用与他人注册商标相同的商标
确认
答案:D
解析:《刑法》第213条规定:未经注册商标所有人许可,在同一种商品上使用与其注册商标相同的商标,情节严重的,以假冒注册商标罪定罪处罚。因此该题正确答案是D。
知识点:假冒注册商标罪—客观方面
问题 433:关于发票犯罪,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没有货物购销,而让他人为自己开具增值税专用发票,是虚开增值税专用发票行为
B、使用地税营业税发票开具国税业务发票,是虚开发票行为
C、非法购买的发票中,既包括真增值税专用发票,又包括伪造的增值税专用发票的,应分别计算其数量、数额
D、利用虚开增值税专用发票骗取出口退税的,以虚开增值税专用发票罪定罪处罚
确认
答案:C
解析:《刑法》第205条、第205条之一、第208条对虚开增值税专用发票罪、虚开发票罪、非法购买增值税专用发票罪作了规定。非法购买的发票中,既包括真增值税专用发票,又包括伪造的增值税专用发票的,不分别计算其数量、数额,累计计算。因此表述错误。本题正确答案是C。
知识点:虚开增值税专用发票罪、虚开发票罪、非法购买增值税专用发票罪—犯罪构成
问题 434:张某非法购买增值税专用发票30份后,又虚开增值税专用发票构成犯罪。张某的行为()。
A、构成虚开增值税专用发票罪
B、构成非法购买增值税专用发票罪
C、以虚开增值税专用发票罪和非法购买增值税专用发票罪数罪并罚
D、以虚开增值税专用发票罪和非法购买增值税专用发票罪择一重罪处罚
确认
答案:A
解析:根据《刑法》第208条第2款规定,非法购买增值税专用发票又虚开的,依照虚开增值税专用发票罪定罪处罚。因此该题正确答案是A。
知识点:虚开增值税专用发票罪、非法购买增值税专用发票罪—一罪与数罪
问题 435:关于骗取出口退税罪和虚开增值税专用发票罪的说法,下列选项错误的是()。
A、甲公司具有进出口经营权,明知他人意欲骗取国家出口退税款,仍违反国家规定允许他人自带客户、自带货源、自带汇票并自行报关,骗取国家出口退税款。对甲公司应以骗取出口退税罪论处
B、乙公司虚开用于骗取出口退税的发票,并利用该虚开的发票骗取数额巨大的出口退税,其行为构成虚开用于骗取出口退税发票罪与骗取出口退税罪,实行数罪并罚
C、丙公司缴纳200万元税款后,以假报出口的手段,一次性骗取国家出口退税款400万元,丙公司的行为分别构成逃税罪与骗取出口退税罪,实行数罪并罚
D、丁公司虚开增值税专用发票并骗取国家税款,数额特别巨大,情节特别严重,给国家利益造成特别重大损失。对丁公司应当以虚开增值税专用发票罪论处
确认
答案:B
解析:《刑法》第201、204、205条分别对逃税罪、骗取出口退税罪、虚开增值税专用发票罪作了规定。凡利用虚开增值税专用发票进行逃税、骗取出口退税,同时构成逃税罪或者骗取出口退税罪的,应按照牵连犯的处罚原则从一重处断。因此选项中对虚开增值税专用发票罪及骗取出口退税罪适用数罪并罚是错误的。该题正确答案是B。
知识点:逃税罪、骗取出口退税罪、虚开增值税专用发票罪—区别界定
问题 436:下列情形,不构成抗税罪的是()。
A、甲暴力抗税,造成税务工作人员轻微伤
B、乙手拿菜刀,以要砍断税务工作人员一条腿相威胁抗税
C、丙召集亲朋好友十余人聚众抗拒缴纳税款
D、丁暴力抗税,致税务工作人员重伤
确认
答案:D
解析:根据《刑法》第202条及《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关于公安机关管辖的刑事案件立案追诉标准的规定(二)》第58条规定,选项的三种情形均符合抗税罪立案追诉标准,而选项中丁暴力抗税,致税务工作人员重伤的,应以故意伤害罪定罪处罚。因此该题正确答案是D。
知识点:抗税罪—立案追诉标准
问题 437:某企业生产的一批外贸供货产品因外商原因无法出口,该企业采用伪造出口退税单证和签订虚假买卖合同等方法,骗取出口退税款50万元(其中包括该批产品已征的产品税、增值税等税款19万元)。该企业的行为构成()。
A、合同诈骗罪
B、逃税罪
C、骗取出口退税罪
D、逃税罪和骗取出口退税罪
确认
答案:D
解析:《刑法》第201条、第204条分别对逃税罪及骗取出口退税罪作了规定。行为人缴税后再骗税的,对于没有超过已缴纳部分的税款的,认定为逃税罪,超过的部分认定为骗取出口退税罪,并且数罪并罚。本题中“其中包括该批产品已征的产品税、增值税等税款l9万元”,说明该企业已经缴纳税款19万元,那么骗回来50万元,差额达31万元,对于19万元应认定为逃税罪,对31万元应认定为骗取出口退税罪。因此该题正确答案是D。
知识点:逃税罪、骗取出口退税罪—犯罪构成
问题 438:某企业因产品出口得到国家出口退税款300万元,后因产品质量问题被国外客商退货三分之一,该企业隐瞒这一事实且未补缴应缴的税款100万元。该企业的行为构成()。
A、骗取出口退税罪
B、逃避追缴欠税罪
C、逃税罪
D、虚开用于骗取出口退税、抵扣税款发票罪
确认
答案:C
解析:根据《刑法》第201条、第204条第2款规定,该企业因出口得到出口退税款300万元,后被退货1/3,则应补交税款100万元,但该企业隐瞒并不补缴税款,该种行为属于以欺骗手段骗取所缴纳的税款,应以逃税罪定罪处罚。因此该题正确答案是C。
知识点:逃税罪—犯罪构成
问题 439:纳税人缴纳税款后,采用骗取出口退税的方法,骗取所缴纳的税款的,构成()。
A、骗取出口退税罪
B、诈骗罪
C、逃税罪
D、逃避追缴欠税罪
确认
答案:C
解析:根据《刑法》第201条、第204条第2款规定,纳税人缴纳税款后,采用骗取出口退税的方法,骗取所缴纳的税款的,以逃税罪定罪处罚。因此该题正确答案是C。
知识点:逃税罪—法条适用
问题 440:刘某经营了一家汽车修配厂,先后多次将待修车辆开到路面摆放出“交通事故现场”,并授意保险公司工作人员李某出具虚假证明文件,骗取保险金120多万元。下列对刘某、李某的行为定性正确的是()。
A、刘某构成诈骗罪,李某构成职务侵占罪
B、刘某、李某均构成诈骗罪
C、刘某构成保险诈骗罪,李某构成职务侵占罪
D、刘某、李某均构成保险诈骗罪
确认
答案:D
解析:《刑法》第198条第1款第3项及第4款规定:刘某编造未曾发生的保险事故,骗取保险金且数额较大,以保险诈骗罪定罪处罚。李某故意提供虚假证明文件,为刘某骗取保险金提供条件,应以保险诈骗罪的共犯论处。因此该题正确答案是D。
知识点:保险诈骗罪—共犯
问题 441:下列行为不构成保险诈骗罪的是()。
A、评估人甲在保险事故中,根据投保人的授意,故意将价值10万元的汽车评估为20万元,以骗取保险金
B、受益人乙故意伤害被保险人致残疾,以骗取保险金
C、丙的车出过事故,不想要了,便找人将自己的车“偷”走。丙以车辆失窃为由,向保险公司索赔
D、某国有保险公司理赔员丁,利用自己职务之便,故意虚构未曾发生的保险事故,骗取保险金3万元归自己所有
确认
答案:D
解析:《刑法》第198条对保险诈骗罪作了规定。评估人甲在保险事故中故意作虚假评估,为他人诈骗提供条件,应以保险诈骗罪定罪处罚。受益人乙故意造成被保险人伤残,以骗取保险金的,其行为符合保险诈骗罪的构成要件。丙编造未曾发生的保险事故,骗取保险金的,应以保险诈骗罪定罪处罚。丁系国有保险公司工作人员,其利用职务上的便利,故意虚构未曾发生的保险事故进行虚假理赔,骗取保险金归自己所有,应依照贪污罪定罪处罚。因此该题正确答案是D。
知识点:保险诈骗罪—具体行为方式
问题 442:甲与某保险公司签订汽车保险合同后,将自己的汽车藏匿,以汽车被盗为由向保险公司索赔。保险公司认为该案存有疑点,随即报警。在掌握充分证据后,侦查机关安排保险公司向甲“理赔”。甲到保险公司二楼财会室领取20万元赔偿金后,刚走到一楼即被守候的侦查人员抓获。关于甲的行为,下列选项中正确的是()。
A、保险诈骗罪未遂
B、保险诈骗罪既遂
C、诈骗罪
D、合同诈骗罪
确认
答案:A
解析:《刑法》第198条对保险诈骗罪作了规定。本案中甲编造未曾发生的保险事故,欺骗保险公司,意图骗取保险赔偿金,属于保险诈骗的行为。只要甲向保险公司提出保险理赔申请,其保险诈骗行为就已经着手,所以保险诈骗罪预备的说法错误。但保险公司识破了骗局,并且为了配合警方抓捕行为人甲而向其支付了20万赔偿金,即保险公司并非因为被骗产生处分财产的错误认识而处分财产。显然,甲的欺骗行为与取得保险赔偿金之间不存在刑法上的因果关系,即本案中,甲的欺骗行为没有导致被害人财产损失的结果,所以甲的行为成立保险诈骗罪未遂。因为诈骗罪的既遂要求被骗人陷于财产处分的错误认识,并基于这种错误认识而处分财产。本题选项正确,三选项错误。因此该题正确答案是A。
知识点:保险诈骗罪—既遂与未遂
问题 443:李某租用某建筑公司场地开了一家酒店,并为酒店财产投了1000万元人民币保险,后因经营不善,无力支付租金,场地被建筑公司封锁。李某决定放火烧毁酒楼,一是报复建筑公司(因酒店旁边还有建筑公司的其他建筑),二是可以获取保险赔偿金。李某放火后到保险公司理赔时被公安机关抓获归案。李某的行为构成()。
A、放火罪
B、保险诈骗罪
C、故意毁坏财物罪
D、放火罪和保险诈骗罪
确认
答案:D
解析:《刑法》第198条第2款规定:投保人、被保险人故意造成财产损失的保险事故,骗取保证金,同时构成其他犯罪的,依照数罪并罚的规定处罚。本题中,李某为了骗取保险赔偿金而实施放火,其行为构成保险诈骗罪和放火罪,对这两罪应依照数罪并罚的规定处罚。因此该题正确答案是D。
知识点:保险诈骗罪—一罪与数罪
问题 444:下列行为涉案数额较大,其中不构成保险诈骗罪的是()。
A、投保人甲故意虚构保险标的,骗取保险金
B、投保人乙对发生的保险事故编造虚假的原因,骗取保险金
C、保险公司工作人员丙编造未曾发生的保险事故,骗取保险金
D、受益人丁故意造成被保险人死亡,骗取保险金
确认
答案:C
解析:(1)根据《刑法》第198条规定,有下列情形之一,进行保险诈骗活动,数额较大的,构成保险诈骗罪:①投保人故意虚构保险标的,骗取保险金的;②投保人、被保险人或者受益人对发生的保险事故编造虚假的原因或者夸大损失的程度,骗取保险金的;③投保人、被保险人或者受益人编造未曾发生的保险事故,骗取保险金的;④投保人、被保险人故意造成财产损失的保险事故,骗取保险金的;⑤投保人、受益人故意造成被保险人死亡、伤残或者疾病,骗取保险金的。因此,构成保险诈骗罪。(2)根据《刑法》第183条规定,保险公司的工作人员利用职务上的便利,故意编造未曾发生的保险事故进行虚假理赔,骗取保险金归自己所有的,以职务侵占罪论处;国有保险公司工作人员和国有保险公司委派到非国有保险公司从事公务的人员有上述行为的,以贪污罪论处。因此,构成职务侵占罪,不构成保险诈骗罪。
知识点:保险诈骗罪
问题 445:下列行为不构成信用卡诈骗罪的是()。
A、张某使用已经作废的信用卡购物,数额较大
B、赵某在使用信用卡时明知钱已不多仍大量透支使用
C、孙某拾得刘某的信用卡并以刘某的名义使用,数额较大
D、王某用虚假身份证明骗领并使用信用卡,数额较大
确认
答案:B
解析:《刑法》第196条规定:行为人有下列情形之一,进行信用卡诈骗活动,数额较大的,以信用卡诈骗罪定罪处罚。(一)使用伪造的信用卡,或者使用以虚假的身份证明骗领的信用卡的;(二)使用作废的信用卡的;(三)冒用他人信用卡的;(四)恶意透支的。恶意透支是指持卡人以非法占有为目的,超过规定限额或者规定期限透支,并且经发卡银行催收后仍不归还的行为。依据上述规定,选项中赵某虽然有透支行为,但体现不出银行催收后仍不归还的行为。项不属于信用卡诈骗罪。本题正确答案是B。
知识点:信用卡诈骗罪—具体行为方式
问题 446:关于信用卡诈骗罪中的“恶意透支”,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恶意透支,数额在5000元以上的应予立案追诉
B、恶意透支,是指持卡人以非法占有为目的,超过规定限额或者规定期限透支,并且经发卡银行2次催收后仍不归还的
C、恶意透支,数额在1万元以上10万元以下的,在公安机关立案前已偿还全部透支款息,情节显著轻微的,应当依法不追究刑事责任
D、持卡人因短期资金周转不灵无法及时还款,持卡人向发卡银行说明情况,积极设法归还,应当认为不具有非法占有的目的
确认
答案:D
解析:根据《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关于公安机关管辖的刑事案件立案追诉标准的规定(二)》第54条规定,“恶意透支”,数额在一万元以上的应予立案追诉。本条规定的“恶意透支”,是指持卡人以非法占有为目的,超过规定限额或者规定期限透支,并且经发卡银行两次催收后超过三个月仍不归还的。恶意透支,数额在一万元以上不满十万元的,在公安机关立案前已偿还全部透支款息,情节显著轻微的,可以依法不追究刑事责任。据此规定本题正确答案是D。
知识点:信用卡诈骗罪—恶意透支
问题 447:私营公司财务人员田某在某银行为本公司办理100万元贷款时,趁人不备将同在该银行办理贷款业务的甲公司有关印章偷盖在事先准备好的一张空白转账支票上。随后田某将该支票填写50万元的转账金额,指使他人用该支票将甲公司账户上的50万元转到事先开立的账户上,并从该账户上取走现金49万元。田某的行为构成()。
A、盗窃罪
B、贪污罪
C、职务侵占罪
D、票据诈骗罪
确认
答案:D
解析:根据《刑法》第194条的规定可知,有下列情形之一,进行金融票据诈骗活动,数额较大的,构成票据诈骗罪:(一)明知是伪造、变造的汇票、本票、支票而使用的;(二)明知是作废的汇票、本票、支票而使用的;(三)冒用他人的汇票、本票、支票的;(四)签发空头支票或者与其预留印鉴不符的支票,骗取财物的;(五)汇票、本票的出票人签发无资金保证的汇票、本票或者在出票时作虚假记载,骗取财物的。田某伪造空白转账支票进行诈骗,构成票据诈骗罪。所以本题正确答案是D。
知识点:票据诈骗罪—犯罪构成
问题 448:下列构成贷款诈骗罪的是()。
A、甲以欺骗手段骗取银行贷款,给银行造成重大损失
B、乙以牟利为目的套取银行信贷资金,转贷给某企业,从中赚取巨额利益
C、丙公司以非法占有为目的,编造虚假的项目骗取银行贷款
D、丁使用虚假的证明文件,骗取数额较大的银行贷款后携款潜逃
确认
答案:D
解析:《刑法》第175条、第175条之一、第193条分别对高利转贷罪、骗取贷款罪、贷款诈骗罪作了规定。甲的行为成立骗取贷款罪,不成立贷款诈骗罪,因为甲主观上没有非法占有的目的。这是区分贷款诈骗罪与骗取贷款罪的关键点。选项表述错误。乙的行为成立高利转贷罪,不成立贷款诈骗罪,因为乙主观上具有转贷牟利的目的,而没有非法占有贷款的目的。选项表述错误。贷款诈骗罪的犯罪主体只能是自然人,单位不能成为贷款诈骗罪的主体。选项表述错误。丁以欺骗方法骗取贷款,随后携款潜逃,可以认定其在骗取贷款时就具有非法占有的目的,成立贷款诈骗罪。选项表述正确。因此该题正确答案是D。
知识点:骗取贷款罪、高利转贷罪、贷款诈骗罪—区别认定
问题 449:下列犯罪中,犯罪主体只能是自然人的是()。
A、集资诈骗罪
B、票据诈骗罪
C、贷款诈骗罪
D、金融凭证诈骗罪
确认
答案:C
解析:《刑法》第192、193、194条分别对集资诈骗罪、贷款诈骗罪、票据诈骗罪及金融凭证诈骗罪作了规定。集资诈骗罪、票据诈骗罪及金融凭证诈骗罪的犯罪主体是自然人和单位。而贷款诈骗罪的犯罪主体只能是自然人。因此该题正确答案是C。
知识点:集资诈骗罪、票据诈骗罪、贷款诈骗罪、金融凭证诈骗罪—犯罪主体
问题 450:集资诈骗罪与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区别的关键是()。
A、是否涉及巨额资金
B、是否涉及众多被害人
C、是否具有非法占有的目的
D、是否由单位组织实施
确认
答案:C
解析:《刑法》第176条、192条分别对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及集资诈骗罪作了规定。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不要求具有非法占有的目的;而集资诈骗罪在主观方面必须具有非法占有目的。因此该题正确答案是C。
知识点:集资诈骗罪与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区别认定
上一页
下一页
gsc@lyga